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及其给我们的启发

(2008-07-18 18:38:16)
标签:

蒙台梭利

儿童观

儿童心理

心理发展

福禄贝尔

分类: 教师与教学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及其给我们的启发
儿育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形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总结了卢梭(J. Rousseau)、裴斯泰格齐(J. H. Pestalozzi)、福禄贝尔(F.W.A.Froebel)等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之大成,形成了她自己的儿童观思想,并奠定了她具有世界影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Monte- ssori Method)的理论基础。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蒙台梭利所谓“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开始时一无所有,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而心理胚胎期则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心理胚胎期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的生理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也是一无所有,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了心理。  
蒙台梭利指出,正如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一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感觉敏感期:出生到5岁,这时,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秩序敏感期:1岁至 4岁,这时,儿童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细节敏感期:1岁至 2岁,这时,儿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行走敏感期:l岁左右,这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语言敏感期:出生后8个星期到8岁,这时,儿童对人的声音产生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蒙台梭利指出了多种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并要求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并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障碍。
(三)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她认为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和前一阶段不同,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整个第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四)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她给活动以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蒙台梭利把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不是象前人一样称之为“游戏”呢?这主要是因为,她在“儿童之家”中亲眼目睹了儿童不喜欢现成的普通玩具而热衷于操作她所设计的教具的情形,同时也确实地感受到儿童喜欢“工作”一词而不喜欢“游戏”一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工作”和“游戏”进行了区分,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既不是以往成人所谓的游戏,也不是成人所从事的工作,它是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为儿童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具体地说,儿童工作是内在本能的驱使,遵循自然的法则,而成人的工作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生产量”的原则;儿童的工作以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为内在工作目标,没有外在目标,而成人的工作追求的则是外在的目标,以团体的共同目标为目标或以外在的诱因为目标;儿童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和建构性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一种机械化、社会性和集体性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而成人的工作是经常需要分工来完成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适应环境、以环境为媒介来充实自我、形成自我并塑造自我的过程,而成人的工作是运用自己的智力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环境的过程;儿童的工作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而成人的工作不能拖延、讲求速率和充满竞争。  
儿童正是在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工作中,实现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并走上了心理发展的正常化之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从无意识的工作->心智工作->有意识的活动性、创造性与建构性的工作,都是为了沟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展开人类的自然秉赋,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工作,蒙台梭利主张必须为儿童准备工作材料,以此作为有准备的环境的一部分,从而使环境更适合儿童特点和更有教育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儿童工作所遵循的一些自然法则,这些法则有:1、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第二,独立法则,即儿童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第三,自由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第四.专心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人,专心致致;第五,重复练习法则,即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