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新浪基金论坛上写了一篇《从外行记者的嘴里 看到外行投资的悲哀》,有很多点击,挺感动的,知道了原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关心基金业的发展同时也关心投资者的利益。其实,这两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有一天中国基金业对外开放了,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都可以到中国来卖它们的基金时,这对中国的基金业发展到底是喜讯还是灾难??
春节前,和一个台湾同事聊天,了解到现在台湾就是这种状况,基金业对外资开放了,很多离岸基金一下子都要涌进小小台湾省。我问她,这对你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她本在一家券商工作做基金销售,现在争取了两家大的外资机构基金的总代理权(注:台湾政府要求所有要进入台湾销售的基金都必须找一个本土公司做总代理),说,这对于公司来讲应该是好事吧,反正都有代销费,卖的多收入就高呗。对于个人来说,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应该也是“偏利好”吧。对于政府来说,以前岛内的钱跑到外面去投资,没有统计也无法统计流出了多少钱,现在,也可以做个官方统计数据了,有管理的依据了,应该也是个好事吧。
于是就引出了我对中国大陆基金业对外开放的思考。应该说,如果有一天在国内就可以买到离岸基金,我是会去买的,因为我知道它们真的能帮助投资人赚到钱,一年50%的基金很常见(上一篇关于中国基金的QDII中曾提到),服务水准也很高;现在国内的基金业绩相对比较落后,虽然也有好的,但真的很难做组合投资,如果可以买海外的基金了,组合、分散投资才有可能。但这对国内的本土基金公司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本土的基金公司将直接和外资交火(产品),所面对的对手将是比自己大几十倍上百倍的GIANT,无论是从规模角度还是投资经验营销经验,竞争都将是非常惨烈。另外,外资机构在全球化运作方面,经验和网络也是压倒性的优势。届时土公司将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挑战。
其次是在销售渠道方面的竞争,目前国内所有的基金公司都依赖于银行和券商的销售网点,虽然说经过几年的积累和运作,本土基金公司与银行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体,但这种联盟其实也很脆弱,因为银行也是逐利的机构,如果外资机构给了优惠的条件,银行是不会理会太多本土公司的事的。所以,趁早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应该是基金公司刻不容缓要做的事。另外,监管机构应该支持独立投资顾问行业的发展,将基金分销渠道多样化,化解集中在银行和券商的风险。
再次是人才的竞争,从目前香港和台湾的情况看,主要是基金销售专业人才的竞争。外资企业的PAY会高一些,人工成本会高,但其运作更有效率,运营成本会低,所以这方面本土基金公司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最后是品牌的竞争,这是终极竞争。本土的几个公司这几年下来,积累了一点品牌和知名度,但这也很溥弱,看一看国外的杂志,外资基金公司很舍得花钱打广告,都是大篇幅高高密度的宣传,宣传其业绩多么好(很多五星基金),宣传其历史有多么长,动辄几十上百年,宣传其资产有多大,成百上千亿美元,这样两三年下来,国内公司还有谁记得呢?
所以本土基金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是很大的,现在也许还有那么几家基金公司自我感觉良好,以龙头老大自居,没有危机意识。我认识几个来自于这种公司的人员,收入很高都是金领,创业精神早就没有了,缺乏创新和忧患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都很低下,工作效率极低,再这样几年人都废了。从人就可以看出其公司的精神面貌了,有优势意识,视野窄只看到最近一两年和身边一两个竞争对手。
是该到了有危机意识的时候了,这个开放的时间表没有人能说出来,所以也就意味着随时都会出来,届时临时抱佛脚可就后悔莫及了。
顺便说一下,国内银行系的公司可能情况会好一点,起码渠道那一点优势还能用上几年,又有外资合资的背景。所以基金公司从业的哥们姐妹们,利用这两年空当,赶紧找个银行系基金的大树吊上,同时还得尽快补上国际视野这一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