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早以不详,写于1998年,结构性和大面上的东西)
一、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某种意义上是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过
1、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侧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至今,刚好二十年整。而资本市场的发展,若从第一只股票上市交易的1988年算起,也就10年左右时间。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从思想解放的角度看,经历了从否定到怀疑,再到试验直至高度重视的过程;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则是股份制及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我国的移植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一个侧面则是证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双向扩容过程,它是有形资本市场的量化反映,是对资本市场主体、主体行为及行为规则以及市场规模、市场效率等资本市场的具体属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一个集中缩影。
2、双向扩容与资本市场主体的培育
不管人们如何定义,市场不外乎由参与者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一定的方式从事特定对象的买卖活动,进而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目的。计划经济下不需要资本市场,甚至连资本这一概念也不需要。那么当改革进入到深层领域,即社会的最大经济资源──资本的改革时,资本市场的买者和卖者便是一片空白。政府通过对改革目标模式的逐渐修正,有步骤而谨慎地推出了资本市场的第一批卖者,在证券市场上便是深沪股市的发展银行(主要是宝安各信用社)以及电真空、延中等街道企业。第一批买者便是我国“商海”第一批“下海者”(政府发动的官员并不是真正的买者)。随着我们对股份制和资本市场认识的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进入深沪股市。到现在,股票市场要对国企改革肩负重任──让它们作为卖方进入资本市场。而买者方面,便由最初的少数吃螃蟹者逐渐发展到3000多万人的投资者队伍以及一些投资机构。
总之,通过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资本市场的买者和卖者被培育起来,交易所及券商构成了市场的交易手段,通过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等建立起市场规则。这样,一个形态完备的有形资本市场便建立起来。而双向扩容,即市场的参与主体──买卖双方逐渐扩大的决定性作用显而易见。
3、渐进式改革模式的量变过程
我国的改革采用的是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企业)与环境(各项税收、财政等制度)是一对矛盾,主体改革与环境改革不可分离。如我们先对企业改制但相应的环境又会使企业行为无所适从,若先改环境,但企业未改制的情况下环境则无意义。到现在我们发现改革的实际过程是一方面两者并向进行,更主要的是量变方式,即用先易后难,积累数量的方式解决了这一两难问题,通过营造另一个环境(市场化),逐渐增加参与其中的主体数量,让这些主体与环境逐渐适应。当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无论主体改革还是环境改革所需的慢变量的变化(如观念等)达到质变,此时对最难的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转制便水到渠成。
量变改革方式,这种由渐进式改革所引发的经济改革过程使得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不知不觉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企业改革的最终问题是组织形式,如股份制等问题。在双向扩容过程中,不断容纳新的计划体制下的传统企业进入这一体系,当扩容达到一定阶段时,即量的累积引起质变──我国经济整体的企业行为尤其是国营企业达到市场化要求,这正是渐进式改革赖以成功的基础。
4、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主线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份制等问题不再停留在被姓资姓社所困扰的阶段,资本市场已经由试点阶段进入初步发展阶段,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进而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便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因为我们通过十年来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看,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参与者(供需双方)是不断新加入的。严格来说,市场的最终主体框架并未建立完毕而是不断改变,因而在市场行为及规范、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可以说,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是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主线。
二、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及特点
不难发现,股票市场的双向扩容在过去和将来已经和将要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对于双向扩容尤其是需求扩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重视却不相称,至今我们对于股票市场的需求主体框架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虽然我们股票市场规模已不算小。本人意在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以抛砖引玉。
1、需求扩容的阶跃与渐变
通过对深沪股市需求扩容与供给扩容的十年历史进行考察不难发现:每一次大的价格上扬过程以及随后的前期调整过程,便是市场规模的大幅扩大过程。具体而言,便是92--93年股市的大幅上扬及96年至今,俗称大牛市。在这两次上扬行情的中后期及调整前期,市场规模呈几何级数扩大,而达到当时的常量后,扩容增量及加速度逐渐减小。我们把其中快速增长部分称为阶跃,而常速或减速期称为渐变。这一点不难理解,当价格上扬段及初期调整段成交量水平高,扩容占市场比例不致过大,而股市调整后期和低迷期成交量小,扩容空间自然较小。
2、需求阶跃与渐变的产生条件及演变规律
需求阶跃与渐变的发生并不是一般股市的规律,虽然其它股市如香港、美国股市有类似现象,因为市场的价格运动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需大于供时,价格明显上扬乃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我国的股市处于试点到初步发展这一阶段,市场的需求主体框架并未建成,因而具有独特的需求阶跃与渐变特点。
需求阶跃发生于需求的横向大规模扩张过程,即新的投资者大量增加的过程。这一过程适应于新事物的空间扩散过程和规律。具体而言,88年至92年,投资者的主体是深沪两市的少数人;92─93崐年则扩散至全国的中心城市;96--97年则扩散至中小城市,中心城市则近乎饱和,几乎人人言股。
需求横向扩容的空间扩散过程则依靠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因崐此,只有当股市长期地连续上扬才有可能吸引新投资者加入,以克服新事物扩散过程中的阻力。而股价的宽幅振荡和短期的大幅上扬都不能导致新投资者的加入,最典型的是94年8月─10月。
需求的渐变则来自于原有投资者收入增减或其它原因引致的需求变化。一般而言,投资者一经涉足股市,哪怕亏损累累或一夕暴富,将成为股市的常客,很少退出。故需求可以大幅度、呈几何级数增加,但反向不具对称性,需求阶跃后并不会跳跃性减少,只是随着股价调整走低,新投资者迅速减少或增长缓慢。原有的投资者对应于扩容后的供给,新的供求格局导致市场进入价格的振荡期和需求扩容的渐变期。
需求阶跃及对应的横向扩散过程是理解我国股市及对之调控管理的关键。它来自于我国新兴股市的特点,更来自于我国辽阔的幅员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梯度差别。
3、供给扩容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相对于需求扩容阶跃的偶发性和不易把握而言,供给扩容则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与可控性。因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存在上市饥渴、配股饥渴情况下的计划额度管理。在过去不短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甚至将股票市场的扩容仅认为是供给扩容,提出双向扩容、重视需求扩容是97年以后的事。供给扩容的计划性导致的主动性使我们可以根据股票市场的实际状况对供给扩容进行很大程度的调节,其已知的空间或阈值可达到从0(暂停新股上市)到每年300亿。
但是,实际上遇到的供给扩容问题是它的被动性。当市场低迷时,虽然零供给可以激活市场,但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却毫无意义;而当需求阶跃突然发生时,供给方面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对股份崐制改造及供给主体的认识水平阶段所限,未做好扩容准备或者对需求阶跃的程度未能把握等原因,未能相应而恰当地进行供给扩容
,以致于出现动用政治、舆论等工具“打压”股市的情况。显得措手不及。
4、供需阶跃展望。
需求阶跃式扩容的中后期为供给快速扩容产生条件,因此,每次需求阶跃之后必然导致供给阶跃,从而导致股票市场规模的阶跃。
①可预见的三次需求阶跃。
根据需求阶跃的发生规律不难推论,我国股票市场至少还有1─3次需求阶跃的发生。一次是空间上从现在的投资者,由中小城市扩散到中小城镇及其所能吸引的富裕农民,并使中小城市饱和。这一次需求阶跃发生的时间当在5年以内。目前的问题只是股票市场未能充分筑底以获得持续时间较长及空间较大的上扬(上升持续时间更为重要),其余方面如这些地区的收入水平、金融意识甚至券商的触角,包括银证转帐系统等空间扩散的必要条件可谓万事俱备。这一过程还可能由中小城镇扩散到整个农民群体,当然这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尤其是中小城镇建设进程,从而连续或分成两次阶跃过程。
再一次需求阶跃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它不是地域上的简单扩张,但仍是需求的横向扩张。即其它金融机构(新投资者)或企业入市。自从97年银证分离后,金融机构已基本上退出了证券市场。但从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趋势看,各种基金如退休基金(此处不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及保费入市不可避免。目前的问题是,我国金融改革及金融框架正在建立之中,因而这次需求阶跃依赖于金融改革的进程,时间估计在10年以内。此外,这次需求阶跃由于发生条件不同,因而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当然,它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二级市场的股票确具投资价值,当然也就是在低位。
最后一次需求阶跃还是投资者来源地域的扩大,只是这一次是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可以想像,当我国金融改革基本完成,金融深化及金融开放达到一定程度时,外资入市也是必然之事,尤其是港台资金。当然这是指A股对外开放或AB股合并后的结果,甚至是国有股和法人股可流通后的结果。因此,这次需求阶跃至少是十年或廿年以后的事。
②几次大的供给阶跃。
虽然每次需求阶跃之后都相应地对应于供给阶跃过程,但此处着重讨论未来可能的较大的供给扩容的要求情况:
一是现在的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的改制上市,这一过程正在进行。
二是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虽然这一现有问题理论上尚在争论,但无论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或国外股市的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看,恐怕上市流通只是早晚的事。
三是第二版市场,近来对于发展民营资本市场及高新技术产业呼声甚高,估计不久也会提到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