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兄弟,不要伤感,我们只是给抒情时代送葬的人(1)

(2006-01-01 18:50:34)
分类: 话语

兄弟,不要伤感,我们只是给抒情时代送葬的人



 

 

他们是中国最后一群诗歌的孩子,

这之后,中国已不再有诗歌。

                             题记

 

前不久,日本《朝日新闻》报记者,针对我在《南方周末》报上发表的“逃离诗歌”一文采访我,询问我关于当代中国诗歌现状,我幸灾乐祸地说:“中国从我之后,已经不再有诗歌时代了。”那位喜欢李白、徐志摩和海子的日本女记者极为惶恐、十分诧异,忙问:“那中国现在是什么时代呢?”我语气坚定的说:“中国目前已进入了短信息时代,那些以前写诗的人如今全部改行写手机短信息了,诗人以前归中国作家协会收容,现在划归中国移动通讯公司统一下岗再就业了。从此精神彻底变物质,谁敢再说诗人不为社会添财富,诗人一年为中国移动通讯创造几百亿元的利润。”


 

 

上:为了将来的忘却而专程的纪念或祭奠

 

纯粹是我个人的观点和验证,如果说80年代终结于1989年的夏天,而90年代却是从2001年的春天才真正开始,这期间有整整12年的精神冬眠。一代人在这漫长的灵魂休假期中,除了商业梦游之外,都做了些什么,都有哪些事情是值得荣耀或羞愧的?

有证据表明,80年代正在开始成为一个值得警惕的神话。比如,深受80年代文化影响并且浸淫其中的孟京辉、孙周在他们各自导演的电影《象鸡毛一样飞》、《周渔的火车》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位职业诗人做为男主人公,并且都以一种衰败、矫情的象征出现在观众面前,显现了当下受众对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的抗拒、隔膜、嘲讽和追念于一体的复杂心态。

但是不管怎么说,为了将来的忘却而专程前来纪念或祭奠的这个时刻,南京,2002102日,历史的一幕终于可以在一声叹息中缓缓拉上,尽管有些矫情和可疑,但相聚本身无疑是真诚的。

 

这是一次被称之为“夭折的诗歌”的聚会,一群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出生的当年的校园诗人的重逢。

发起人:江熙(江小鱼)(北京)、南岛(张兆华)(广州),

参加者:葛亚平(南京)、叶宁(南京)、左靖(合肥)、郁舟(徐州)、夏季风(杭州)、寒玉(上海)、徐玉昆(上海)、北极(泰州)、景旭峰(南京)。

邱华栋(北京)、洪烛(北京)、周劲松(南昌)、姜红伟(大兴安岭)、马萧萧(兰州)、欧宁(广州)、苏婷(瑞士)、雷霆(厦门)、李作明(沈阳)、邓凯(北京)、李阳泉(北京)因不同原因未能前来。

曾冬(湖南)、师永刚(深圳)、田晓菲(美国)、毛梦溪(北京)、叶斌(南宁)、符马活(北京)、左春和(石家庄)、葛红兵(南京)、周瑟瑟、邱正伦、何鲤、赵命可、曾蒙、赵立群、海啸、半岛、冯桢炯、洋阔、叶剑峰、胡永齐、他他、郝建荣、高峻、裴戈、宋瑞秋、陈东、刘晓瑜、汤松坡、陈亚军、周兴顺、朱浩、索桂芝、潘强梅……等由于无法及时联络或早已失去音讯而未能前来。

这是一支队伍非常庞大的8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校园诗人群体,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当年中学校园中风云一时,做为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的一支独特的少年诗歌先锋队,异常活跃地出现在当时的主流成人、青少年文学报刊和他们自己自费铅印或油印的诗歌小报上。

8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大约有一千多万人,1986年《中学生校园诗报》社还在其举办的全国中学生诗爱者民意测验活动中,以选票作为唯一依据,评选出了首届“中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按得票多少为序,他们依次是:

姜红伟(黑龙江)、江熙(福建)、马萧萧(湖南)、南岛(江苏)、郝建荣(江苏)、叶宁(江苏)、李作明(辽宁)、周兴顺(山东)、陈亚军(辽宁)、朱浩(上海)

虽然他们当年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中学校园,却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在理想主义的怀抱中,喝着诗歌的乳汁长大成人。在他们即将告别青春期的同时,他们的国家也正在告别过去。思想解放的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于是这群少不更事的孩子,在商业的硝烟战火中,还没来的及相互道别,就被来势汹涌的商业主义大潮卷走。他们堪称中国的第一代精神孤儿,看着那些精神导师们在漂浮的命运中正自顾不暇,这群孩子开始自己去弄清生活的真相,他们如此年轻,所以非常轻盈地越过了他们的国家最艰难的社会转型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