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然忍受轻毁,能积累很多福德

(2016-05-29 22:24:42)
标签:

杂谈

----学诚法师开示

人生是否快乐,取决于我们怎样去看待它。如果没有人需要你尽责任,那也就意味着自己没有所爱、所感恩的人了,能够承担责任,是我们的福报。

福报的获得,根本因是布施,要在根本上努力。福报不够,就留不住财。要积福、惜福,不损福、漏福。积福之道,谓乐善好施、心胸宽广、常怀感恩、节俭惜福;损福之行,谓贪婪悭吝、刻薄狭隘、怨天尤人、挥霍浪费。

修福报,就是从自身上去努力,宽广心量、慈悲利他、助人为乐。

福能养慧。培福,是培养人心灵的广度;开慧,是开发人心灵的深度。心量越宽广,烦恼障越轻,智慧便越开启。

活着是为了什么,只有内心有愿的人才能得到答案。果报不如意的人悲观叹气,福报尚存的人恣意妄为,皆是不懂无常、目光短浅、缺乏愿力的表现。

强大,指福报与智慧都比较好,身体健康、大力勇悍、资财丰富、德高望重、朋翼广大、智慧卓绝等等。

能不能多挣钱,是福报的问题;内心能不能快乐,是智慧的问题。这二者并不矛盾,要在这两个方面都下功夫。孝亲尊师、扶危救困、助人为乐、恭敬三宝,都是积累福报的好办法。

知识和技能都是工具,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发心为众,哪怕扫地倒水也是在培福报,学习自然也是,菩萨利益众生也需要通达五明。

如何去做,是我们的心境;有没有福报,是业果的回答。懂得了因果,会鼓励人们更加积极坚定地去造善业,而不是只关注眼前利益。无为而为,非指随性而为,修福要正念精进、刻意而为、永无厌足,这本身就是修行,是对治我执、培养慈悲的方法,不是要人执著于福报。

从究竟来讲,无所谓舍,也无所谓得,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真正属于我们;但我们的舍心却可以换来更广的格局、更厚的福报、更多的快乐。

好与坏,善与恶,需要去学习才能认清,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个好人,其实造了许多恶业而不自知。若不学习佛法,不能认识烦恼、调伏烦恼、提升智慧,即使造了一些善业,得到一些小福报,也会成为堕落之因,所谓“三世怨”,譬如“富二代”,上一辈努力积累财富,若无有智慧,下一辈往往因此堕落。

不必与人攀比,各人有各人的因缘福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们的努力绝不会被“无视”,哪怕果报并不在眼前。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可以轻易得到什么,而在于我们现在做了什么。

不要与别人对立,如果别人与自己对立,要以慈心去包容,以智慧去化解。假以时日,便能渐渐消除业障,累积福德。小事都不能容忍,如何扩大心量、培植福德呢?这些都是生活中培福的机会。把它当做佛菩萨的考验、培养福德的机会。心一变,境就跟着变。

无论“好人”“坏人”,要成佛都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圆满福德与智慧。“好人”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与“恶人”的“放下屠刀”,都是了不起的对自心的磨砺和改变。

“吃亏是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能够坦然接受眼前的不如意,不比较、不斗气,在利益冲突时甘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牺牲小我成就团体。有这种心态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损失利益,但其实是在为自己培植福德。这个心是关键,如果缺乏这种心,仅仅“吃亏”,是不能转化为福报的。

要去学习佛陀的功德,佛是一个慈悲智慧具足、福德智慧圆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人。要常常这样去忆念佛陀,并发愿也成为这样的人。遇到境界,想一想佛陀会怎么做,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切境界都是我们修行的对境,像镜子一样照出自身的不圆满。当我们被伤害而愤怒时,镜子在告诉我们:对自己的执著还很深;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痛苦而无能为力时,镜子在告诉我们:智慧与福德还远远不够;当我们觉得前行艰难想要放弃时,镜子在告诉我们:愿力还不够坚强。

如果自己没有做错,就不必纠结。他人的辱骂是因为无力解决自己的烦恼,心中痛苦的失态之举,犹如被魔附体的病人,恨他也没有意义。反过来,如果自己能安然忍受轻毁,能积累很多福德。这样一想,对骂自己的人不仅生起怜悯,还得感恩,因为他自己堕落恶道,却让我们积累了福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