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菩提心与慈悲心是一回事儿吗?

(2016-04-28 20:23:32)
标签:

杂谈

嘎玛仁波切开示

导语:菩提心,大乘的根本,同时具足慈悲与智慧,是为了一切众生永离苦因及苦果,究竟成佛,自己才闻思修佛法,决心成就佛果的心愿。如果没有生起让众生也成佛的心念;没有想到为了利益众生,是一般相似的悲心或慈心,并不究竟,这两者之间,有着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

很多人以为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菩提心,这两者是一回事儿吗?我们要知道菩提心有两大要素——悲与智。

所谓的大乘,是以菩提心作为因,通过具足六度或十度之道,获得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最终成就佛果。因此,可以说“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什么才叫做菩提心呢?一定要具备慈悲与智慧两个条件:

一、缘众生的大悲心: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因及苦果,究竟能成佛;

二、缘佛果的智慧:也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己想要成佛的决心。

当我们皈依、发菩提心时,念诵到“为利众生而成佛”,这句话就包含了慈悲与智慧两层意义。

为何慈悲和智慧如此重要呢?因为要能广大任运地利益众生,必须证悟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成佛。

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安乐,这是慈悲。如果舍弃了众生,也就是舍弃了悲心;舍弃了获证佛果,就是舍弃了智慧。只要舍弃了慈悲与智慧的其中一项,就是违犯了菩萨戒的根本堕罪。

或者说,虽然想到“为了利益众生”,但如果没有生起让众生成佛的心念,就是一般相似的悲心;尽管想到要成佛,但没有想到为了利益众生,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这是不究竟的悲心和慈心。

所以,一个大乘行者必须想到为了让一切众生都永离苦因及苦果,要下决心成佛,这才是广大意乐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与慈悲心并不一样,两者有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

小乘的果位,只是断除了粗大的烦恼,微细的烦恼则是暂时压制住,并没有断除,所以小乘的果位,不像佛果一样广大。因为小乘欠缺菩提心,所做的布施、持戒、安忍等修持,都不能成为证得佛果的原因。

相对的,六度的实修,如果以大乘的大悲心,以及证悟空性的智慧摄持,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样就会变成真正证得佛果之因,所以弥足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