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识仁波切:佛教最重要的法是什么?

(2016-04-17 16:14:01)
标签:

佛教

杂谈

分类: 转载的文章
提起“三宝”和“皈依法”这两个词,凡懂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们的含义。“三宝”指佛、法、僧,“皈依”指皈信三宝。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要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并不容易。

要是进一步追问: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为什么称“宝”?这“佛”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佛”有什么品质特点?这“佛”和其它宗教的神灵、救世主、太上老君、自在天、玉皇大帝、耶稣、王母娘娘等信仰对象是否同一类型的东西?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佛法是指佛陀的思想主张呢,还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呢?佛法和儒道杂家的学说是同类的东西吗?不同之处在哪里?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吗?释迦牟尼之前没有佛法?若无佛法,释迦牟尼根据什么证道成佛?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逝世,现在还有没有释迦牟尼?若有,是怎么个有法?在何处?是什么样子?若没有,难道佛教徒信仰的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呢?佛就是庙里供的那个样子呢?有些人为了恶意贬低佛教,诬蔑佛教是“庸俗的偶像崇拜”,你能说明他们的说法错在何处? “三宝”中的“僧宝”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吗?“三宝”中的“僧宝”是指具备见道自度和度众的能力者,你认为凡出家的男女信众都具备这个条件吗?为什么不去皈依神鬼,要皈依三宝呢?“皈依”的实质是什么?“皈依”能解决什么问题?“皈依”是指领取“皈依证”,取得入教的资格吗?接受“皈依”的法师、律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和条件?凡是穿法衣的人都有传皈依法的资格吗?“皈依”仅仅是初入佛门例行的手续吗?念念“皈依法”就能起到“皈依”的作用吗?“皈依”上师,是否“三宝”会成为“四宝”?“皈依”的标准是什么?“皈依”后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成了开悟的圣人,成了在地的菩萨还要不要“皈依三宝”?……

这些问题别说一般的信众,就连那些咬文嚼字、照本宣科的和尚法师和那些只知其皮毛不知其精髓的世俗学人,有理有据、准确无误能解答的恐怕也不多。不是说这些问题有多么深,而是由于社会风气不良、正法泯灭,邪法、假法盛行,很少有人关心这类佛法的深层要害问题。由于佛法的诱惑力没有金钱的诱惑力大,很多人学佛法、研究佛经的目的仍不出名利二字,因此,治学的态度极不严肃扎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走过场,以满足名利的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正信弟子需要正法的营养。作为“三宝”的弟子,首先应该了解“三宝”,对“三宝”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理信信念,进行身心一致、言行一致的真正“皈依”,并且坚持信心永不退转。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写这本“三宝”原理和“皈依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宝”,产生正信,做到名符其实的皈依。

有人也许认为,“皈依法”是初入佛门的人所需要的“基础”、“小法,已“皈依”过的人、已入道的人不需要“皈依法”,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充分证明此人对佛法一窍不通。

“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终需要坚持到底的大法。佛法八万四千,归结在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显密二法。显密二乘的法理归结为三法就是根、道、果三法。“根”指生命的本质规律和解脱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体地说,就是众生的被污染的光明心,即如来藏、佛心。如没有这个大前提,其余解脱、成佛的道果都无从谈起。使本具的光明心离垢去污、去妄见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光明心净化,变为法身便是“果”。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广如虚空,但归根结底,超不出“三宝皈依法”的范围——这是印藏历代佛学大师共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我的新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藏传佛教称“皈依”、“发心”、“灌顶”为“三入门”,其中“皈依”是入佛教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教之门。这三重教义就像内外三层城,最外的一道城墙是佛教和非佛教的分界线,第二道城墙是大乘教和小乘教的分界线,第三道城墙也就是最里边的城墙,是密教和显教的分界线。每一层城只有一个门,别无旁门、“后门”。

这第一道门是佛教之门,要想进入佛门,必须从这道门进去,这道门就是:皈依三宝;进入佛城后,不想停留在小乘的境界,想进大乘菩萨行,就要进第二道门,即“发心门”;再进一步想进入不可思议、无比神圣的密教境界,就进第三道门,即“灌顶门”。这三道门的关系是:要想进第二道门(大乘门),首先必须进入第一道门(佛教门);要想进入第三道门(密法门),必须先进入第一和第二道门。从这个道理可以懂得,灌顶和发心门的进入必须靠“皈依门”,因此,可以说“皈依”是门中之门,法中之大法。

修密法,首先要修皈依法和利众发心法,这一点必不可少,这也是门门相关、法法相连的原因。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不讲皈依、不讲发心、不走正道的所谓“密法”是些什么货色。凡正宗佛教密法的每一个观修仪轨,开头都规定“皈依”、“发心”,这不仅仅是一种密法仪规的程式,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