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生活中,遇到两种情况,会引起我们的嗔怒:一是被人强迫做违背意愿的事;二是被人阻挠合乎心意的事。
遇到这两种情况时,我们的直接反映常常是心里怨恨、嘴上詈骂,情绪就会从怨天尤人很快升级为不可遏制的愤怒,随后难免失控而爆发。
在现实生活中,家人常因生活习惯、家庭责任、孩子教育等分歧而引发矛盾;或者一方因信仰、爱好的不同,受到另一方的阻挠而心生怨恨;又或者身处职场的人,在工作中与同事意见发生分歧或利益受到侵害,而生起嗔怒之心……
遇到这些对境时,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发火。一味情绪化而失去理性恰好证明我们对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内心不够强大。想处理好问题就不能愤怒,发怒正是懦弱无能和缺乏自信的表现,怒火中烧的人不可能冷静地思维,更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
其次,任何逆境都不应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如果过度地在意某件事和强烈执着自己的看法,就会怨恨甚至伤害别人,终会害人害己,这是毫无智慧的表现。别忘了,你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伤害他人。
《入菩萨行》里讲,一念嗔恨心,能在短时间内摧毁自己累积的所有资粮。总之,遇到不悦意的对境时,保持不激动、不愤怒、不执着、不伤害他人的心态,就是安忍的前提。
其实,如果没有损害的对境,我们也就没有机会修安忍。那些不悦意的对境就如同宝藏一样,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利益。安忍除了能消宿业,还能获得世间、出世间的成就。所以,当遇到损害我们的对境时,应该以倍加珍惜、毫无怨恨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嗔怒。
遇到这两种情况时,我们的直接反映常常是心里怨恨、嘴上詈骂,情绪就会从怨天尤人很快升级为不可遏制的愤怒,随后难免失控而爆发。
在现实生活中,家人常因生活习惯、家庭责任、孩子教育等分歧而引发矛盾;或者一方因信仰、爱好的不同,受到另一方的阻挠而心生怨恨;又或者身处职场的人,在工作中与同事意见发生分歧或利益受到侵害,而生起嗔怒之心……
遇到这些对境时,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发火。一味情绪化而失去理性恰好证明我们对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内心不够强大。想处理好问题就不能愤怒,发怒正是懦弱无能和缺乏自信的表现,怒火中烧的人不可能冷静地思维,更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
其次,任何逆境都不应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如果过度地在意某件事和强烈执着自己的看法,就会怨恨甚至伤害别人,终会害人害己,这是毫无智慧的表现。别忘了,你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伤害他人。
《入菩萨行》里讲,一念嗔恨心,能在短时间内摧毁自己累积的所有资粮。总之,遇到不悦意的对境时,保持不激动、不愤怒、不执着、不伤害他人的心态,就是安忍的前提。
其实,如果没有损害的对境,我们也就没有机会修安忍。那些不悦意的对境就如同宝藏一样,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利益。安忍除了能消宿业,还能获得世间、出世间的成就。所以,当遇到损害我们的对境时,应该以倍加珍惜、毫无怨恨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嗔怒。
前一篇:“有求必应”为什么不灵了?
后一篇:夏坝仁波切:因果是由谁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