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一点”——不同的解读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此文缘起:
前些天,南禅临济宗黄龙派祖庭——“崇恩禅院”的住持心廉法师来京,我们在福慧慈缘会馆短暂一晤,就寺院建设和佛教传播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年前,心廉法师手书“放下”,发表在微博上,引来很多关注,这幅书法作品,“下”字缺一点,颇有禅意。这种书法被称为“神智体”,意思是说:以意写字,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称神智体。
正文:
佛家常让人“放下”,那么“放下”的典故又出自哪里呢?
出自《佛说黑氏梵志经》,这部经是支谦居士(优婆塞)翻译的。支谦居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是跟随祖父法度从今天的新疆地区移居中原的。当时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一说,“三支”是指支谶(音趁)、支亮和支谦三人。支亮是支谶的门人,支谦跟随支亮学习。他精通梵文的典籍,因聪明超众,被人称为“智囊”。吴主孙权拜其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从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23-253年),约三十年间,支谦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的译经大师。支谦虽然不是僧人,但是他对佛教的贡献却十分伟大。
《佛说黑氏梵志经》的全文如下:
闻如是。一时佛游尼连江水边。在彼一月造十八变化。于迦叶兄弟三人及千弟子。转游行罗阅祇城。止顿一年。教授国民。为其讲法。初成佛道竟二年已。乃到舍卫兴隆道化。开度天人世间人民。时香山有梵志名曰迦罗。得备四禅。具足五通。彻视洞听。身能飞行。自察心念知人来生。讲说经义。感动释梵及四天王诸鬼神龙并阎罗王。悉往听之。言语雅妙声和犹梵。日日谘受不以为懈。音彻于远。普来归听。时阎罗王坐闻经法泪下如雨。举目观视益用悲叹。于时梵志问阎罗王。何为悲泣泪下如雨。阎罗答曰。事当归实不可虚言。仁今说经便辞利口。义理甚妙。犹如莲华。若明月珠。而命欲尽余有七日。恐忽然过就于后世。是以悲泣不能自胜。又仁命过堕地狱中在我部界。今自相归一心受法。及当取卿拷掠五毒。熟思惟此。遂用增怀。不可为喻。梵志愕然心中沈吟。报阎罗王曰。吾获四禅成五神通。独步四域超升梵天。不以为碍。既无罪衅。何因当堕地狱阎界。阎王曰。仁临寿终时。当值恶对起瞋恚恨。意欲有所害。失本行义故趣阎界。梵志闻之忽然悒懅。不知何计。设何方便得济斯难。愁慼惘惘心怀汤火。坐起不安为长叹息。释梵四王诸神问曰。何为不安长太息乎。梵志答曰。吾命欲尽余有七日。且有恶对来乱吾善心。缘是之故恐归恶趣。是以反侧不能自胜。时彼香山有诸善神。数诣佛所谘受经典。谓于梵志。佛兴于世仁不知乎。梵志答曰。身沈俗人安能知之。其神复谓。佛为一切三界之救。度诸未度脱未脱安未安。皆济危厄令至永寂无为之道。何不诣佛。可脱忧患。长得恬怕。道德合同。梵志闻之欣然踊跃。如冥睹明。两手各取梧桐合欢好色华树。飞到佛所。未到之顷。佛告摩夷。世尊大慈修无极哀。未曾忘舍应当度者。佛时颂曰:
潮水径顺崖 未曾越故际
傥有水神乱 起犯于故流
佛观于本无 察应当度者
普使得免济 终无越失耶
于是梵志飞到佛所。住虚空中正向归佛。佛告梵志。谓黑氏曰。放舍放舍。梵志应诺。如世尊教。即舍右手梧桐之树种佛右面。复谓梵志。放舍放舍。梵志即舍左手所执合欢之树。种佛左面。佛复重告放舍放舍。梵志白曰。适有两树。舍佛左右。空手而立。当复何舍。佛告梵志。佛不谓卿舍手中物。佛曰所舍。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佛于是颂曰:
仁当舍其本 亦当舍其末
中间无处所 乃度生死原
内无有六入 外衰不得前
放置于六情 乃成无为疾
黑氏梵志。闻佛所说。心自念言。不见吾我则了心无心者本无应病与药。鄙心开解。如盲得目聋者得听。真为普见审一切智。今已值佛。德不可訾。寻即来下。稽首佛足。退住一面。佛应心本而分别说显示道场。演三脱门。于时辄住不退转地。无一忧患。叹佛功德。而诸颂曰:
光明踰日月 智慧犹大海
大慈无极哀 十方悉欣戴
众生流三界 无数亿万载
应病授法药 宣畅大辩才
虽现入生死 周旋无往来
劝化令精进 罪福无能代
努力勤精进 勿为欲所灾
降衰四魔除 道成无罣碍
梵志白佛。我迷已来。其日久矣。愿见垂愍。得为沙门。佛即听之。头发自堕。袈裟着身。威仪齐整。成为寂志。往诣阎王。而谓之曰。卿本谓我余命七日。当堕地狱。今为沙门。神通已具。诸漏已尽。度于四渎。众病永除。犹大围屋。一时增寿。七七日。诸苦已消。超外异术。自在住世。更无数劫。阎王答曰。仁赖余福得遇佛。时应病授法。灭婬怒痴。神通悉备。内外无疑。设不尔者。如鼠遭狸。如稻得灾。为罪所牵。如鱼钩饵。堕地狱中。无有出期。今已永脱。相代欢喜。说是语时。无央数人。皆发道意。佛说如是。比丘菩萨。黑氏寂志。天龙鬼神。阿须伦世间人。莫不悦豫。作礼而去。
《佛说黑氏梵志经》里讲的这个故事大意为:
佛成道后两年,在香山有个梵志(以净行为志者)名叫迦罗,证得四禅,具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种神通,而且非常善于讲经说法,甚至感动帝释天主、梵王、四天王、诸鬼神龙和阎罗王都来听法,其说法言语雅妙,声音和悦,音彻于远。
一天,阎罗王在听经时禁不住泪如雨下,唏嘘悲叹。梵志就问阎罗王:为何悲戚泪如雨下?阎王回答:实话实说吧,您说法义理甚妙,犹如莲华,亦如明珠,可惜您只剩下七天的寿命,命终之后将堕入地狱归我管辖,所以悲泣不已。梵志疑惑地问阎王:我已证得四禅五通,超胜梵天,而且没有作什么恶业,为什么会堕入地狱阎界?阎王说:您临命终时,会遇到恶缘,起嗔恨恼害之心,所以堕入地狱。
梵志听后十分忧愁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香山的一些善神,曾经在世尊处听受佛法,就对梵志说:佛出兴于世您不知道吗?梵志说不知道啊。善神又说:佛是三界导师,能度脱众生安乐众生,令至寂灭无为之道,您去拜见佛陀,可以解脱忧患。
梵志听后欢欣鼓舞,如在黑夜中见到了光明,于是两手各自摘取梧桐合欢树,飞往佛处。梵志飞到佛处后,在虚空中向佛作礼。佛对梵志说:放下放下。梵志即放下右手拿着的梧桐树,种在佛的右边。佛又对梵志说:放下放下。梵志于是再把左手上的合欢树放下,种在佛的左边。佛继续对梵志说:放下放下。梵志说:刚才手里的两棵树,都放在佛的左右两边了,现在两手空空,还要放下什么呢?佛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所说的放下,是让你放下前,放下后,也放下中间,放无所放,才能度脱生死之患,也就是说,要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才能证得无为之道。
梵志听佛说完后,心里思维:不见有我,则了知无心,心本如幻,应病与药,现我心已开解,如盲得目聋者得听,今天得以值遇佛陀,威德不可衡量。于是梵志从虚空中下来,顶礼佛足,然后退立一旁。
梵志对佛说:我久远以来迷失本心,愿佛慈悲,度我出家。佛即听允,梵志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威仪齐整,成为沙门。然后梵志去到阎王处,对他说:您之前说我余下七天的寿命,命终堕入地狱,现在我已出家,神通具足,诸漏已尽,众病永除,增寿七七四十九天,超越外道一切异术,能够自在住世无数劫。
阎王说:您凭借剩余的福报得以值遇佛陀,佛陀给您应病授法,灭除了贪嗔痴,已得决定信心,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象老鼠碰到狐狸,稻子遇到灾害,被罪业所牵引堕地狱中,无有出期,现在您已经永远脱离了生死之苦,我替您感到高兴啊。
后来,禅宗将这部经中讲的故事收录于《五灯会元》卷第一:
【注】:《五灯会元》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共20卷。宋淳钓十二年(1252),由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本于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有普济题词,王庸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武康沈净明跋。至正本比较流行,为明嘉兴续藏和清《龙藏》所本(清《龙藏》析为60卷)。
“五灯”系指五部禅宗灯录:
①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
②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
③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
④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
⑤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
这五部书的成书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历时200年左右。
以上就是“放下”典故的来源。
心廉法师自己对这幅字的解读为:放下(一点不留)。
我对这幅字的解读是:差一点就放下了。
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心境,看到这幅字会有不同的解读。有的师兄解读为:才放下一点。有的师兄解读为:一点都不愿意放下。还有人解读为:心里有一点,没有放下。一位师姐解读为:多一点就放不下了。
常听人说:“放下好难。”这个“放下好难”,有的是指情感,有的是指事业,有的是指心结,每个人都有“放不下”的东西。因为放不下,所以活着好累,压力好大。
其实,如果做不到“放下(一点不留)”,不妨做到“先放下一点”,不要“一点都不愿意放下”。我们在生活中的所有烦恼,归根结底是没有学会放下,一直背负着名利的包袱,让贪嗔痴困扰自己,以至于越活越累。常言道: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放下,不仅仅是一种解脱的心态,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前一篇:祈愿文 (一行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