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藏传佛教林聪一步一如来与西藏有缘文化 |
分类: 转载的文章 |
按:数日前,与第七届九华山佛学院教务长月悟法师就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在教学上的异同在微博上进行过交流,老林看了对话以后,专门撰写了这篇文章,较为详细的向月悟法师介绍了藏传佛教佛学院教学的一些情况,读来很受益。经老林同意,全文转载于此,和大家分享。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079cdc01017pre.html
原文链接
以格鲁派传统和实际情况为例:
所说的20年教育,并不是指所有寺院都有这样的教育(绝大部分根本没这个资源条件),而只是指三大寺等少数几座佛教大学的最高等佛学教育制度。三大寺类似学校性质,毕业出来的僧人会回到自己母寺,成为寺院的学问权威、教授师。三大寺教育制度属于精英、尖端教育。整个派、每寺院,都需要一或者几个这样的全面学问权威,他们负责讲授、传戒,和作为学者从佛教角度参与寺院事务的取舍、决定。举个实例,譬如四川大藏寺,大概100僧人,但只有1位格西,他负责全
寺年轻和尚的教育(类似浓缩版的三大寺教育,以大藏寺为例,从零开始大概需要8-10年),还有寺院上对事情取舍不肯定的时候,就会找他问佛经里怎么说。
绝大多数的僧人,并不去(或者并不一定有条件去)三大寺学习。有的是有意向但无条件(学费食宿理论上免费,但实际上很难吃饱,必须自己想办法补给;哪怕这些不是问题,在古代,从家乡去拉萨入学一去就是走路半年,然后20年后才回来,古代道路危险,有一定数目死在路上,很多僧人做不到),有的根本不是认真的和尚所以没兴趣,有的是认真的僧人但对学术没兴趣而偏向禅修类(这不是说他们没任何学问,他们当然必须学到起码够用的程度才能修,否则根本不懂怎么修嘛!)。所以,所说的20年,并不是所有和尚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其实只有少数的学术精英经过这样的教育。
(认真的)僧人主要分两路,一者偏“弘教”,二者偏“持教”(当然,弘者也修,持者遇到实在需要的情况也一样会弘,这里只是说偏重不同而已)。持教者通常不进入三大寺这类学术院校(或者不读完),他们会寻师(譬如三大寺毕业的老师,或修行很深但不一定有公认的佛学地位的老喇嘛,视乎他现阶段是要学修什么),学到自己现阶段或者一切所需要的程度,就在山洞茅棚修行。这类例子里,学闻的过程可长可短,但并不是20年教育的概念。
哪怕在藏传佛教的极端学院派思想里,也并不主张修行成就必然需要20年教育。他们只是说,派里总得有部分人继承、通达所有细节(起码说这是他们的理想目标),作为派里的的学术权威。他们负责继承整体的佛学,而弘扬佛学。这里举个不精确而且或许不一定完全对应的例子...看法如此:如果所有和尚都专修念佛或专修禅宗,而又假设他们全部都修得好,那么理论上他们都能成就,对他们来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如果全部人同时都这样,那么,佛学里的其他部分(其实是很大很大的部分),譬如俱舍、因明、唯识等等许多许多,就无法继承下去了。这对个别僧人的成就没有影响,也毫无说个别单独独立的法门不好,然而对整体佛教就有很大问题、隐忧、损失了。此外,下面附录家师当年的心态,从此可理解西藏学院派的观点。
哪怕就说20年教育...法师可能不太了解,这些20年教育的起点,和汉地佛教平均出家年龄很不同。学僧一般从很小年纪开始,极端的是小至5、6岁,大者也不过20岁(超过这年纪有时候也让入学,但一般就是类似旁听性质了,不算进科班;很小的可能20年还不够,因为加入正式班前可能还需要学习字母、文法等上正式课所需要的基本常识)。所以,哪怕课程确实比较长,可是,读完也不过40岁左右而已,通常还能有很多光景可以传法。
这20年教育,围绕5个学科,即戒律、中观、般若、俱舍、因明,并无密法在内。很多人说到三大寺,就会提及“五部大论”,其实这不是5部论,是5学科,每学科里面各有很多很多部论的啦!
本来想140字介绍一下给法师,结果写了很多(这字数限制真讨厌!如果有一天我成佛了,我的愿是我的净土里,微博不限140字,爱写多长写多长!),希望这对法师对藏传佛教的了解有点参考性。
补充一下,这里并没说法师观点不对的意思。法师的看法是建基于对西藏佛教教育的理解上而说的。本来,如果这些理解和实际情况相符,法师论点我完全认同,完全合理。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和法师所理解的一样。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为很少有书详细介绍这些,没在西藏圈子里面长期活动的人,可能比较少接触、少了解,这是很正常的事,只能说西藏佛教在汉地的普及不足、汉藏沟通不足的缘故。也因此,希望这里的资讯对大家了解有点帮助。
附:祈竹活佛挣扎于禅修、20年课程之间抉择的经过(来自活佛自传):
...于是我便下了决心预备往喜玛拉雅山中闭终生的关。没多久后,我在色拉寺时的学兄堪萨仁波且(其实他在后来被委任为印度色拉寺方丈而退任后,方被尊称为「堪萨仁波且」。但为了行文方便,这里便以此贯彻称呼。「堪萨」的意思是「退任方丈」。),也从西藏来到了噶伦堡。他的剃度法名是「阿旺提秋」(Ngawang
Thekchok),原身份是普通僧人,其生地是嘉绒地区距大藏寺不远的地方,但却非原大藏寺僧人。在色拉寺时,他是比我高班的嘉绒僧堂同学。堪萨仁波且不赞成我入山终老。他对我说:「入山专修固然是住持正法的好修持。但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年青僧人必须自觉地在西藏以外肩负延续佛法的担子。现在拉萨色拉
寺的僧伽教育被禁止了,我们必须把三大寺的教育制度在西藏以外重新建立。正法是否能持续下去,就要看我们了!」。仁波且的志愿并不符合我的私愿,但我却点头了。我的同意一半基于学弟必须服从僧腊较长的师兄之传统,另一半则因为仁波且所说的话的确合理。
前一篇:萨迦法王在台湾接受电视台专访
后一篇:供养74位尼师冬装一事已经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