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问时的逻辑和技巧

(2009-12-23 14:38:45)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

佛教

佛法

佛学

藏传佛教

文化

分类: 回复网友的提问(系列)

注:一些师兄建议我把本文标题改一下,接受之!

 

一位叫老蛋的网友和我网聊了一个问题,我们之间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对话。不过老蛋网友似乎并不满意我的回答,认为我在回答他的问题时,态度上存在问题,于是他把我们之间的对话放在了我的百度贴吧上。因为我的贴吧平时关注度很少,于是我把他写的内容转载过来,并剖析一下当时的一些情况。原文如下:

 

希热多吉居士是一位颇受欢迎的居士,我本着久仰之心,渴望向他请教,与之交流、探讨,没想到却热脸碰了冷屁股,以下是聊天记录:


老蛋 12:59:03
为什么佛道本一家?
希热多吉居士 12:59:35
佛道什么时候是一家了?


老蛋 12:59:47
不是吗
希热多吉居士 13:00:21
您认为是吗?


老蛋 13:00:26
不知道,向您请教。
希热多吉居士 13:00:47
那我告诉您:不是


老蛋 13:00:52
为什么
希热多吉居士 13:01:42
您先告诉我 “是的理由”,我再告诉您“不是的理由”。


老蛋 13:02:50
佛道是一家吗?——许玉枫老师答读者问
佛道本就是一家,佛祖如来本为三清之首的原始天尊,道祖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亦为三清之一,加之灵宝天尊(曾转世为孔子),合称三清,而三清皆为太极鸿君老祖(即盘古天帝)灭寂后的三魂转世,是一个根,所以佛道儒三家一体。因此佛教徒学道法,道教徒学佛经其实是一脉传承,有何不可?!事实上佛教已学习了道教的开光,道教也借用了佛家的很多经文。在天界神仙大战中,佛祖如来(原始天尊)也曾与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联合起来共同与通天教主大战,如今的天界也是佛道共同执掌。
希热多吉居士 13:03:34
看了这个问答,我只告诉您两个字:胡扯


老蛋 13:03:44
哦,那我信佛,可以学习道教的经典吗?
希热多吉居士 13:04:37
目前不可以。


老蛋 13:04:53
净空法师说可以,为什么?
希热多吉居士 13:05:17
净空法师这样说过吗?那您问他去吧。我认为不可以。


老蛋 13:06:19
净空法师讲道教的太上感应篇,难道他错了吗?
希热多吉居士 13:06:43
那您应该问他啊,不应该问我啊


============================================================================
动不动就不耐烦,一言不合就“那你问他去吧”、“不应该问我”,难道这是学佛人,尤其是受大家欢迎、敬重的学佛人应该具备的处事待人之态度吗?我不懂,或者说错了,您如果懂,可以指示、指正。您如果不懂,可以老实说您不懂,我也就不会再缠着向您请教了,更不会到处宣扬您不懂,相反还会敬重您的诚实,您何必就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回复:

老蛋网友所提的上述问题,我给予了比较直接了当的回复,或许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他所期望的“寒暄、客套”,因此让他倍感“受到冷落”。对此结果我始料不及,如果您在这个过程中觉得受到了伤害,我向您表示道歉。不过我想向您澄清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您想象的“那么不耐烦”。之所以这样直接了当的回复您,是因为此时正是上班忙碌的时候,不可能做进一步的分析。

 

您说的净空法师允许看其他宗教的书籍,显然是断章取义了。有一篇介绍净空法师刚开始学佛经历的文章是这样讲述的:

 

净空法师拜李炳南老师的时候,老师向净空提了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个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了。还有[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着我从头学起。]

 

净空想:这三个条件,哎呀,想想很苛刻呀!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净空最后想想,还是拜李炳南先生为师了。哪里知道,这就是戒条,就是教他断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啊。净空法师遵照李炳南老师的教导,半年以后,果然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真是得利益。李炳南老师教诫净空遵守五年,净空非常感激他,又自动再加五年。净空遵守李炳南老师的三条戒十年,奠定了净空法师学佛的根基,这就是[烦恼无边誓愿断]。
   

[十方参学]仍以李炳南老师教净空法师为例:心地清净之后,李炳南老师劝勉净空法师十方参学。参学是什么?就是任何人讲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为什么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
   

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他走了;听那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像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紧,因为他不知正邪、是非、,不识得失厉害!净空法师对李炳南老师的评断是:[老师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诲导,尽心尽力。]因此净空法师慨然说:[所以学佛要走这么一条路——亲近善知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这叫“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指导]。

 

以上是净空法师的回忆,您选择性的只取了后半段作为您谈话的依据。另外我想在此剖析一下我们之间的对话,以此来让您注意到提问时逻辑严谨的重要性,并告诉您一些关于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您的第一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佛道本一家?如果“佛道本是一家”的说法是我提出来的,那么您问我这个问题一点都没有“问题”,因为我的命题理应由我来做出解释。但是在这里,您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您把别人立的一个命题拿来问我理由,我只能反问您“佛道什么时候是一家了?”这个反问的进一步意思在于问您是从什么地方看到的这样一个命题。

 

不过您当时并没有看懂我的反问,继续问我:不是吗?

 

您的这个“不是吗?”让我产生了疑惑,因为在常人看来,这个“不是吗?”是一个语气肯定词。意思是:就是!

 

此时我疑惑了:如果您肯定“佛道是一家”这个命题,为什么上来会直接问我“为什么佛道本一家?”如果您否定“佛道是一家”这个命题,为什么紧接着会反问“不是吗?”至此,我完全不清楚您到底是肯定这个问题还是否定这个问题,以及您问我这个问题的目的何在?

 

紧接着您说:不知道。既然您自己都不知道,那么我想给您一个直接了当的答案是最恰当的,我回复:不是!

 

不过很显然您对这个回答不满意,于是进一步反问:为什么?至此我意识到您并没有很好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能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的说法,因此来问我。不过提问的方式确实让我费解。

 

对于那些不善于自己思考的网友,我通常的方法就是让他的思维机器先转起来,带领(引导)他去思考,这通常也是佛教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于是我回答您:你告诉我 “是的理由”,我再告诉你“不是的理由”。

 

于是您给我贴了一段某老师的话出来,我看后才终于明白您的问题是从何而来。看了这段近乎《封神榜》故事的话,我的脑海里直接蹦出了两个字:胡扯。然后我把我最直接的想法——这两个字分享给了您。

 

紧接着您又问:那我信佛,可以学习道教的经典吗?依据皈依戒的戒条,自皈依法就不能再修学外道经典,所以我告诉您:不可以。关于皈依戒是怎么规定的,本博有多篇文章阐述,您自己可以看。

 

不过,显然您对这个回答不满意,于是紧跟着问:净空法师说可以,为什么?

 

显然,您对净空法师的话断章取义了,我是看过净空法师的回忆文章的,那里面其实讲的很清楚,李炳南老居士在净空法师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不允许他看其他书籍的。您的根器难道比净空法师要好?对于初学者能否看其他宗教的书籍,站在我的立场,我告诉您:不可以。

 

您显然没有领悟我的意思,于是继续问:“净空法师讲道教的太上感应篇,难道他错了吗?”很抱歉,上述回答您都没有领悟的话,我只能让您直接去请教净空法师了。

 

这本是一段极为普通的对话,不过您对这个过程并不满意,甚至有了一些情绪。于是您自己陷入了自我的情绪中:动不动就不耐烦,一言不合就“那你问他去吧”、“不应该问我”,难道这是学佛人,尤其是受大家欢迎、敬重的学佛人应该具备的处事待人之态度吗?

 

我想告诉您的是,您的问话中没有一句让我感到“一言不合”,我的每一句回答和问话,要么是直截了当告诉您答案,要么是引导您自己去想这个问题。不过很遗憾,这些回答都没有让您“满意”,反而让您产生了很多“不满意”,您认为我是在“拒人于千里之外”。于是您把我们之间的对话贴在了百度贴吧上,向大家昭示一下“希热多吉居士的品行是多么的恶劣”。因为您不但没有从我这里获得您“期望”的答案,反而从我直接了当的回答中受到了伤害。对这样的结果我也感到非常遗憾和歉意。

 

我想建议您的是:在提问题之前,不妨先运用自己的逻辑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或者查阅一些资料,去找找相关的依据。如果换作是我来提这个问题,我会这样问:“居士,我看到这样一段话,*******....请问您怎么看这段话?您觉得这段话讲的有道理吗?”类似这样的提问才不会让被问者感到困惑!

 

阿弥陀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