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菩提心的要点和戒律
(2008-08-12 23:22:56)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文化佛学佛法教育 |
分类: 回复网友的提问(系列) |
非常感谢大家这几天来对于戴逢正小朋友这件事情的讨论,我相信大家通过相互的讨论,一定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个问题。我本人会尽自己能力去帮助这位小朋友,无论他最后的结果如何。也欢迎大家随缘发心,尽自己的能力给予他们帮助,哪怕发一条鼓励的短信或者一个建议,都是很好的。随喜大家的功德!
这些日子,经常有博友和我私下讨论关于修“菩提心”的问题。有一位网友问我:如何保持住菩提心,并且不令其退转。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的一位上师曾经这样讲过:“当我们一开始修习菩提心时,便要持守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戒律,同时,不要误解教义,例如:为消除“我执”,做出自毁或无意义的举动。我们应以古来过清修生活的男女行者为榜样。修行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仅容忍自家人的伤害,而无法接受邪灵冤亲的干扰;反之亦然。对待敌人无法像宽待自己的朋友是不对的;同样的,对上述两者采取宽容态度,却无法忍受自己的痛苦,例如病痛,也是不正确的。或许有时我们可以忍受痛苦,籍它修行,但在顺境安乐时也不应放松它。修行应平等无别,不应只取片断,这就是修习菩提心的戒律,我们必须继续朝这个方向训练自己。”
修习菩提心,就一定要将过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的习气改正过来。一般说,修习菩提心必须十分严谨审慎,但其成果也是斐然的,这点我有亲身的体会。我们应像那些清净的出家众一样,清净无忧、小心谨慎的修行,管好自己的嘴和心,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臻圆满。
在平时,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长短”等种种不好的话题,例如谈论修行者犯错破戒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常常面带微笑,心平气和的说些愉快的事。我们不应道人过失,不论他是一位普通人还是修行者。见他人错误,应视其为自己的错误,并这样想:“这人其实并非我想像的那样,以前不是也有人认为佛陀有缺点吗?”以此认定错误的是我们的心。
谈论和讨论别人的过失,是我们日积月累的习气,“张家长、李家短”曾几何时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甚至陶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如果我们不说出一些和别人不同的见解,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很多时候,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又一天过去了。
前两天中国足球又输了,网上如海潮般的责骂让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足球的运动员其实是一件蛮可怜的事情。如果仔细回忆的话,差不多20多年来,球迷们对中国足球的责骂时间要远远多于褒奖的时间。很多人把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建立在那11个人身上。我的很多朋友,明明知道看中国足球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还是要每次都去承受这种痛苦。很多人都沉浸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状态,直到有一天把自己折磨得“最后一丝快乐也没有”为止。当我们去检视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伤害我们自己的并不是中国足球,而是我们本身的执着。
谈到我们的心,应常检视它,确定五毒(贪嗔痴慢疑)中哪项最顽强,然后尽全力修行克服它。我们不应期待修习菩提心会得任何利益。例如:我们也许会想籍它来降伏邪灵魔刹,或征服歹徒、恶人以博得他人尊敬赏识。我们必须放弃这种错误的修行,以及期盼此生会获得幸福、名声等的想法;或希望来世生于富贵人家,甚至得个人解脱等等。我们必须体认修行时执假为真,把持“我执”的心态就像吃下有毒的食物,必须排斥它,训练自己观一切都是虚幻的。
凡夫无时无刻不在顾及自己,不论何时何地,只考虑到本身的利益;如果有人损恼了他,便耿耿于怀,永不遗忘。因此,当我们修行菩提心时,更须常关心伤害我们的人。
我们不要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尤对批评我们者不应反唇相讥,而应本着良心道其长处。我们很可能对伤害我们的“人和事”的记忆历久不忘,并伺机反击。但事实是我们应尽可能帮助对方,同时应给予慈悲与爱心。如果我们回避不了一些讨论,我们也都要注意:不应该使用任何可能造成他人精神伤害及痛苦的话语。这是我想和大家共勉的。
我们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修我们的菩提心:使自己成为所有众生最谦卑的仆人。时时记住:我们的快乐不应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也不应做如此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