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佛法佛学藏传佛教文化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我经常会收到很多网友的电子邮件或者QQ留言,他们向我讲述他们做过的梦,然后问我这些梦代表着什么意思?我总是这样回答:我非周公,不会解梦!中国历史上解梦最好的著作可能就是《周公解梦》了,这书我以前看过,其中相当多的解梦内容我在生活中验证过,还是非常准的。比如前年三月的一天晚上,我梦见自己的牙齿掉了,当时我就惊醒过来,因为这预示着家里有人去世。果然,天亮的时候,泰州老家传来我伯父去世的消息。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梦是一种信息,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做梦,一定有某种因素在起作用导致人们做梦。大部分人对梦好奇,源于对未知领域的不了解甚至是恐惧。大部分人本能的相信梦带有预兆性,我也肯定这种预兆性的存在。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我们开始学佛,那么我们需要了解梦的本质,以及学会放下对梦境的执着。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梦里梦到自己中了五百万大奖,我们是否会在天明的时候,凭着这个梦境去彩票中心兑奖?。正常人肯定都不会这样去做。梦虽然是一种信息的反映,但是梦的本质还是一种虚幻,不用去执着。如果梦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可以通过礼佛、诵经、持咒、布施等方法去弱化可能会发生的不好的事情。
有一些事情的发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该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有因就一定有果,反之亦然。这个时候需要有随缘的心态,不去执着,也不用去恐惧,以平常心面对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时候是训练自己不产生执着,学会放下的一个很好的修行机会。
上面讲了不执着梦境,下面还是要给大家说说梦境,目的还是帮助大家了解梦境,了解了就不会惶惑,就不会执着。佛法把梦的起缘分为五种: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行引起(未来事实)。
梦,起作用的是独头意识,亦称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之潜意识。意识具有分别、明了的功能,独头意识是意识的影子。下面分析五种梦缘:
一、想梦者:如思想专一,意识执着于人、事、物、欲等,于睡眠时即现梦境。但只能影射事物,或梦境独影中,联合生理病态,以及过去经验等,支离破碎的残存记忆,而构成梦境。其最明显之例,如男女相思,容易形成梦寐。这就是想之成梦。
二、忆梦者:这个接近于想梦者,但是忆和想,功能不同。想者,意识起思想作用;忆者,于人、事、物、欲,或见、闻、觉、知等事,已成习惯,不需要意识运动思索,不期然如有事存心。象我们熟悉的陆放翁的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及:“行过疏篱到小桥,绿杨阴里有红娇。分明眼界无分别,安置心头未肯消。”这些就是所谓“心头未肯消”者,即忆念现象。又如李后主词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些都是忆念至深后出现的现象,凡此形梦寐者,都是忆梦。
三、病梦者:如饮食停滞,生理障碍而梦重魇,或被人追逐而足步艰难。又如血液不清、湿盛者,会梦见水。生理发炎、火盛者,会梦见火。血液循环太速、风气盛者,会梦见飞翔。如血压高会梦见冲举,血压低会梦见下堕,肝病梦色青蓝,心病梦色红紫,脾病梦色黄,肺病梦色白,肾病梦色黑,乃至恐怖惊悸而梦恶,喜悦欢欣而梦祥,这些都可以归纳为病症反映。
四、曾更梦者:就是于前三种梦象,或牵连过去经验而成梦,或前尘影事,于梦中重温,故梦中之见、闻、觉、知,绝少有超过平常知识经验的印象。如果有,则非梦所能解释。
五、引起梦者:非常情所可测,如梦见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遇见素不相识的人,素无经验的事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身处某地某境,都能和梦相对应,这就是梦有引起的作用。此种梦理,就需要研究佛法,知夫“三界唯心,一切唯识。”“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心意识与如来藏性的作用。
当我们知道梦的成因不过上述种种,就可以知道吉祥善梦与惊怖恶梦,都是属于意识的变现,来因去果,自有蛛丝马迹可寻,实无奇特之处。想想我们很多网友,常有因吉梦而欣悦,或凶梦而忧惧,其实都是颠倒梦想,不足为真的。
对于梦境所起的作用,现代生理学家说这是脑神经尚未全部休息所致。唯心唯物,暂且不谈。其所谓梦者,就是人在醒后,五官感觉依然起用,意识分明时,能记昨梦。凡梦中一切,不可捉摸,不可控制,故称之为梦。要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六根运用,迁流不停,好比眼睛看东西,一转动间,刹那即逝,这其实与梦没有区别;耳之闻声,鼻子辨气,舌之尝味,身之运动,意之思惟,都是无常显现,稍纵即逝,不能把握,这不是和梦一个道理吗?
当我们辛苦一天,晚上闭目入睡,一切便了不可得,而白天所作的一切,难道不也是梦吗?已去者不复来,未来者尚未至,年之与月,日之与时,分之与秒,刹那变易,哪里有一事一法之可得;所谓现实者,不过一刹那间的缘会,缘灭即散矣!
我们只要记住:“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念念相续之间,已经过去的不可留,还未到来的不可得,现在如同流水一样不住,就会在应缘动作间,依前五识(即五官直接感觉,不再缘意识分别之知觉),对境起用,此刻便能觉察此心如同没有一般,此身如同真空一般,此刻就可体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大家不妨可以体会一下。
不执着梦境,把梦境转换为帮助我们修行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那么在睡梦中,便也可修行了。我有一师兄,在梦中都可以排除梦境干扰,念诵经文,以这样的修行,去极乐世界还是难事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