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尚可吃猪油拌面和肉馄饨吗?

(2007-10-14 11:48:25)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

佛教

佛学

文化

分类: 回复网友的提问(系列)
和尚可吃猪油拌面和肉馄饨吗?
 
博友女儿_红给我留言:和尚可吃猪油拌面和肉馄饨吗?可买钻石吗?
 
我去她的博客里看到她的一篇文章:
 
  早上去餐馆吃早点,坐等之际,见一和尚打扮的人买了票,在打面的窗口等候。当时我就觉得很好奇,因为在常人眼里,和尚应该是素食修行。这家餐馆,我看除了一种素包子可供他,再无其它了。等这和尚拿好面,我好事地离开座位,走过去看他端的什么面:猪油拌面。可能这个人食量大,又走到馄饨窗口提了碗馄饨,这才找了张桌子坐下,笃定地吃起来。
  写到这儿,我想起前不久在网友的空间里看到某大商场,和尚在珠光宝气的柜台选购钻石的情景,那份专注岂你我能及,在四大皆空的世界里,购买钻石为哪般?供佛祖吗?
 
女儿_红博友这样关注佛教(或许只是关注僧人,也许只是对僧人好奇)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个人浅见:不管以什么心态或者以什么见解来看待我们身边出现的“佛教符号”(僧人的那身僧袍应该可以称作是一个佛教的符号),这对佛教来说都是好事情。如果能以此为因缘契入佛智,就更好了。
 
在我们汉地的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里,说起佛教的饮食,脑海里会本能的冒出佛教饮食一定是素食的概念来。这种意识一方面说明佛教文化对我们的或多或少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很多人对佛教素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汉传佛教早期的制度里,并没有素食这么一条规定,出家人托钵行乞,要到什么吃什么,没有腥素之分。汉传佛教素食文化的形成,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代
 
梁武帝的制断酒肉,刚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如〈断酒肉文〉所载天监16年5月举行的二次断酒肉会议,梁武帝依据《大般涅盘经》的断肉经文,要求僧众全面素食,部份僧众就质疑禁断酒肉没有律典的依据,因此不接受梁武帝的作法。
 
这二次会议,都因为没有断肉律典而没有成功。依天监18年5月梁武帝敕写的〈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可知,距离天监16年5月制断酒肉的失败大约一年之后,梁武帝开始积极的推广《梵网经》菩萨戒。这次虽然他不再提断酒肉之事,但是《梵网经》其实已经含有断酒肉的规定。
 
梁武帝推广《梵网经》菩萨戒的努力极为成功,也因此,断酒肉的规定从此成为中国佛教的特色。《梵网经》在学界多被认定为中国撰述成立的经典,但是其确切年代仍有争议。从天监16年〈断酒肉文〉的「律中无断肉事」可知,含有断肉律的《梵网经》当时应该尚未成立。
 
大约一年以后,梁武帝才开始推广《梵网经》。由此可见,最初《梵网经》的出现就和梁武帝有关。其次,梁武帝为了达成制断酒肉的目的,也有撰述断肉律典的动机。学界曾有人推论,《梵网经》可能是出于梁武帝意旨而撰述成立的经典。
  
此外,梁武帝的制断酒肉,受到中国与印度两方面的素食传统影响。印度方面,在佛教之前就有基于慈心而不杀、不食肉的传统。佛教兴起后也承袭了这种思想,初期佛教的三净肉及滤水囊等规定,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
 
大乘佛教中的如来藏学派,则更进一步的反对三净肉而强调要严禁肉食。梁武帝就是受到如来藏断肉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断酒肉文〉中都是引用如来藏系经典倡导制断酒肉。
 
在中国方面,素食原本是居丧之礼,同时也是受到孔子赞扬的一种代表安贫乐道精神的表现。此外,素食也符合儒家的仁恕精神。而道教方面,也有修学特定之法术必须素食的规定。在梁武帝的〈孝思赋〉中提到,武帝奉行素食的理由,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思。此外,〈断杀绝宗庙牺牲诏〉中也提到,梁武帝是基于儒家的仁恕精神而下诏。由此可见,梁武帝推动制断酒肉,也受到中国固有素食思想的影响。
   
在中印两国素食传统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佛教的素食文化,最初是透过援引中国传统素食思想,诠释并补充印度佛教素食思想的内容。如《广弘明集.慈济篇》中沈约等人的文章,多引用前述儒家仁恕精神劝导素食。除此,佛教原本并没有为尽孝而素食的思想,但受到梁武帝制断酒肉的影响,《梵网经》除了载有断酒肉的戒条,还特别强调「孝名为戒」。由此可见,中国佛教的素食文化,实已结合了两国的素食传统。
 
在了解了佛教素食的起源后,相信和女儿_红博友有着相同问题和疑惑的朋友们就可以知道如“和尚可吃猪油拌面和肉馄饨吗”这类问题的答案。虽然佛教有种种制度和戒律,但是是否遵守这些制度和节律也取决于出家人自己。
 
我个人更看中一个出家人的智慧和见地,而并不很在意他是否食荤腥,毕竟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且于佛家根本制度并不违背。在这一点上,并不会成为我尊敬他的障碍。
 
顺便再补充一下,很多人对荤腥的概念一直是错误的。什么是荤?荤并非指肉类,而是指葱、元葱、蒜、韭菜等五辛。而肉类是被称作腥的。所以荤腥的概念是指五辛和肉类。早期佛教的素食本来是指断荤,即断食五辛。后来佛教界的一些高僧大德认为,天神、阿修罗、人、动物、鬼、甚至地狱里的众生都是平等的,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中,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因此人们应当珍惜众生的生命,就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所以后来佛门弟子出于慈悲心,不忍吃众生肉,故采取吃斋的方式尽量减少伤害生命。
 

和尚可吃猪油拌面和肉馄饨吗?

 

和尚可吃猪油拌面和肉馄饨吗?

 

和尚可吃猪油拌面和肉馄饨吗?

 
关于和尚是否可以买钻石,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佛教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看到的景象并不一定是我们脑海里想的那样。怎样解释这一句话呢?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被各种外在的表象所欺骗,比如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穿白大褂的,会本能的认为那是医生,而实际情况有可能那个穿白大褂的只是个清洁员。同样的,我们不能仅仅从一件僧衣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是真僧人还是假冒的僧人。现在这个社会上,假冒的僧人有很多啊,因为僧衣可以随便买到的。别说僧衣了,军警制服不也可以很容易就买到吗?
 
所以不要以一件僧衣作为我们评判这个穿僧衣的人是真僧人还是假僧人的唯一标准。此外,即便这个买钻石的人是真僧人,我们也要知道他买钻石的原因是什么?在常人的理解中,买钻石只可能有一种用途,送给异性的爱人,所以当我们以这种形成模式的认识去看待一个穿僧衣的人买钻石时,我们并不是在关注他买钻石的这个行为和过程,而是在想他买钻石送给谁?
 
人的联想其实就是一个个相续的妄念,我们看到照片这个景象时,本能的反映和联想是这样的:哇,和尚在周大福买钻石!他买钻石干什么?送给谁?他那里来的这么多钱?他的钱是谁给的?给他钱的人如果看到他买钻石会怎么想?......诸如此类的想法。
 
而实际情况可能和我们想的恰恰相反,当然我没有去求证,只是一种假设:那个穿僧衣的人也可能在周大福的柜台前在看一件观音或弥勒的玉饰,不过他坐的地方恰好是在陈列钻石的柜台前。他甚至可能都不是在为自己挑选这样一件饰品,而是受一位居士的请求帮居士看看玉饰的品相。甚至可能拍照的时候,同行的居士恰好不在镜头里,而单单把这个穿僧衣的人留在了镜头里。
 
也可能会有人说:你这是在为他辩解。是的,在我们不了解实相的时候,任何人都有猜测的权力,不管是往哪一个方向去猜测。
 
佛教鼓励人们去探索实相和究竟,在这一点上,佛教比任何外道做的都要好,佛教并不象有些宗教那样给你一个武断的答案,佛教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思考中,在反省中,在修持中去证悟真理,这是佛教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佛教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提任何的问题,完全不受任何的约束,而佛教给予我们的解答也只是供我们参考,能否认同还在于我们自己的理解。
 
佛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众生了解实相,去伪存真,只要我们不被外相所迷惑,勇于求索真理,那么一切事物的原由我们就可以都掌握。合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