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时,有一位小国王,这位国王可以说是富甲天下。他本身有印度的传统信仰,就是婆罗门教。他深信今生此世的位高权重,是他过去生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常欢喜造福。
有一天,他启开珍宝库藏,以七天的时间为限,发出通告说:『人不分远近,不分种族;只要来此,一定有求必应。』他把珍宝分成一堆一堆,每堆约六十个枣子堆起来这麽大,来求助的人,固定每人给一堆。这些财物尽管有不少人来拿,但还是剩下很多。
佛陀知道这位国王发如是心,可是他这样的造福,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他还是有所求——求来生福。
於是,佛陀化成一位婆罗门教的乞士来到国王面前。国王说:『你有什麽困难尽管说,不用客气,我一定满足你的需求。』
这位乞士说:『我知道国王喜爱布施造福,所以我要来求取财物。』
国王说:『好,那你就拿一堆吧!』
乞士拿了一堆珍宝就走,可是只走了七步,他又回过头来把珍宝放回原处。
国王问:『咦!为什麽又拿回来呢?』
乞士说:『本来我想三餐温饱就可满足,但现在有这些珍宝,却还过者如此流浪的生活,觉得欠缺了安全感,所以很希望盖一栋房子。』
国王听了觉得有理,就说:『你可再拿一堆。』
他真的再拿一堆,走了几步又回头放回原位。
国王疑惑地再问:『怎麽啦?』
乞士回答说:『我想如果把这些东西拿去卖了,也只够盖一间房子,若想娶妻也还不够呀!』
国王就说:『好吧!那你拿三堆去,这样就足够让你娶妻建屋了。』
这位婆罗门乞士於是拿了三堆珍宝,回过身便走;走了七步,又回头把东西放在原处。国王很讶异地说:『你这个人真是奇怪,三堆财宝难道还不够吗?』他说:『我算一算仍然不够,因为即使房子盖好,娶了妻,生了子,我还得请一些奴婢来奉侍妻儿,或则把房子装璜得漂亮一点,所以算起来仍是不够用!』
遇到这样的人,国王却也度量宽大地说:『那你就拿七份去吧!』
乞士真的拿了七堆宝物离去,走了一段路,他又把东西原封不动地放回去。
国王微怒道:『你真是一个怪人,够你盖房子,娶妻,也够你请奴婢了,这些你还嫌不足吗?这些财物可以让你享受一生啊!』
乞士叹道:『我再怎样计算,仍觉得不够,即使什麽都有了,可是儿子长大也要娶媳;唉!人生一世确实是追求不完,也做不完呀!况且人生无常,我宁可过著目前这种朴实自在的日子,没有精神的负担及家室之累,可以清净地过一生,我认为目前的生活,就是我最理想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
国王听了这位婆罗门乞士的分析,顿有所悟,他想:『对!人生有永无尽头的追求,我现在已经很好了,还想追求来生的福;若生生世世只追求福报,那就永无解脱之日了。身为国王要为百姓,国事操劳,还得防范他国侵犯,为此忧恼,像这样是真正的福吗?我应该去追求更超然自在的福!』
佛陀已经知道国王的心态,这位婆罗门乞士於是向国王说:『现在有一位觉者——佛陀出现於人间,我要追求财物,倒不如去追随佛陀,因为佛陀有取不完的轻安解脱的法财。所以,我想我还是去追求佛的真理比较好。』他喃喃自语的边走边说,也就离开国王而去了。
国王听到了世间有位觉者,他心中一震,『对呀!国内的人民、不是也口耳相传地说悉达多太子已经成佛了!他是天下众生的导师,我何不去求佛陀,请佛为我开示皈依?』於是他即刻传令准备马匹;动身到祗园精舍去。
到了祗园精舍求见佛陀时,国王一见佛陀,觉得像是遇见故人一般,他想『我在那里见过他呢?』佛陀微笑地向他说:『才没有多久的时间,你怎麽就不认得我了呢?』那时,国王见到佛陀这麽慈祥的态度,於是会意过来,赶紧五体投地,感谢佛陀启发他的智慧。
佛陀最善於观机逗教,甚至用婆罗门乞士的形态去接近国王,以种种的方便法,三番两次地乞求财物又归还,这就是智慧的引导,这位国王终於被度化了。
前一篇:这样的理由可以让我们开始素食吗?
后一篇:人为何要生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