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发问和反问?

(2007-06-16 16:32:26)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

佛法

佛学

分类: 文章和随笔
每天都有人通过MSN、QQ、飞信、手机短信、电邮等渠道和我交流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佛法上的问题,有些问题则不属于佛法上的问题。有来寻找答案的,也有来诉苦的,还有来辩论的。我是很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到大家,不过有的时候,会事与愿违,因为我回答某些问题的方式会让一些人不习惯、不舒服,甚至有的时候会让对方误解。有人告诉我:我只是问了你一个问题,你直接给我答案就好了,问什么喋喋不休的反问出这么多问题?也有人会觉得多吉这个人太傲慢了,仗着自己懂点佛法,在交流问题的时候会很强势,有点看不起人。
 
上述这些看法其实都是很大的误解,原因在于有些人不了解和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通常,佛法上的问题比较好回答一些,佛陀讲过,依法不依人,我把经论上的依据找出来,就可以回答大多数人的佛法问题。在这方面,我唯一的优势就是看的书比较多,对佛教的理论体系了解全面一些,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优势,尤其没有修行经验上的优势。一些我拿不准的问题,我会打电话向上师求教,然后再把答案告诉大家。不少人知道这一点。还有些问题,和佛法没有什么关系,是属于生活中的,对于这类问题,我有时不会直接给大家答案,因为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往往没有对与错之分,是否能解决就看你能否放下还是继续执著。所以,我对于大家的提问,有时会直接给出答案,有时则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反问和不断的发问,让提问者自己厘清问题,找到答案。
 
我们在佛教的经典上常常看到佛陀用“刚强众生”来形容芸芸众生。这里的刚强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志刚强”的刚强,而是指心性上的刚强,简单说就是愚痴到近乎固执的程度,不容易听进去别人的话,再加上没有学会放下,所以就会常常烦恼。很多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依据自己的习气得出一个答案。有的时候他问别人问题,并不表示他需要别人给予指点或者给予答案,而是看别人的答案是否和自己心中的答案相符。
 
也有的人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想不明白,只是一时被心性的“尘埃迷住了”,自己看不清问题的答案,这个时候需要有人在旁边“点”一下。我清楚有的时候直接给予对方一个答案未必能真正帮助到对方,反而会让对方陷入更深的执着乃至争论。面对这种情况,运用发问的技巧,通过不断的发问带领对方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会更有效的帮助到对方。
 
在藏传佛教中,我们常看到僧人之间进行辩经,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僧人用密集的近乎轰炸式的发问向一个僧人提问,让被问的僧人回答问题,这个过程几乎不给对方思考的时间,被问者一旦犹豫,回答不上来,会受到“哦切”的待遇。藏传佛教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在修学中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哪些逻辑问题还有思维缺陷等。这种密集式的发问可以锻炼人的思辨能力,所以我们在藏传佛教中常常能看到一些辩才无碍的智者,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成长起来的。
 
目前汉地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让很多人丧失了这种思辨能力,很多人习惯于别人给答案,不习惯于自己找答案。由于缺乏这样的训练,所以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常常被动,缺乏驾驭事物的能力。很多人做事没有标准、没有章法、没有逻辑,所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常一塌糊涂,自己还总觉得事事不如意,并因此常生烦恼。
 
学习佛法,运用佛法中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人很好的补上这一课,让未来的生活更有自信。在我学习佛法前,我接受过系统和专业的心理学训练,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的心智模式。在我们的训练中,发问和反问的训练非常多,所以我比较习惯于使用这样的工具。连珠炮似的发问和反问,不给对方留出时间去“包装”自己的想法,把心底平常隐藏最深的东西、最容易被自己的意念包装的想法揭示出来,从而让对方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盲点和短板,这就是我常用的方法。
 
在心态训练中,发问者往往会注意到对方自己不会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发问者希望通过不断的发问,让对方自己厘清这个问题,从而找到方法或者答案。禅宗是最常用这种方法的,禅宗中的一问一答不是散乱且无目的的,而是有极强的目的性的,发问者透过所提的问题以及对方的回答,来看对方是否能直指自性。如果察觉到对方走偏,往往会当头棒喝一下,让对方有所警醒。我的发问还远不到“棒喝”的地步,充其量是个“玉米棒子”。
 
佛法的学习,重视个人的思维训练,而不是机械式的让你去干这个,让你去干那个。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应和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逻辑和思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别人的反问中有自己不舒服的词语或者语气而生烦恼,那些就得不偿失了。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烦恼,如果我们总是希望身旁的人给我们答案,我们就会丧失自己的思想和自信。所以学习佛法,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改变的方式就是接受这样的心态训练,只不过佛教不用“训练”而是用了“修行”这个词。学习佛法就是要认识烦恼、减少烦恼乃至不起烦恼。真的做到了这些,般若自会显现,自在不请自来!
 
阿弥陀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