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觉树下
觉树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434
  • 关注人气:34,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荤素之惑

(2007-05-24 17:21:39)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

藏传佛教

佛教

佛学

很多人经常问我关于藏传佛教(密宗)的吃肉问题。基本上,吃荤或吃素,主要是让我们不要对食物有所执着和分别,一但执着了吃荤或吃素,在心性上都是应该去除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不要为食物的取得而杀生,有时,吃素不一定就没有杀生,因为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杀死很多小虫呀!至于吃荤,是更要谨慎了。佛祖告诉我们应以「三净肉」为准则:自己不去杀生、不是为了自己而杀生,或是自己不杀,指示别人去杀生,不去看到、听到或随喜别人为我们而杀的生,这些清净的肉是在佛祖允许的范围。
  
在西藏,干旱高原地方,很难种植蔬菜,冬天又冰雪交加,牛羊牲畜自然死亡的很多,所以吃肉成为当地人的食物,因为喇嘛们大多来自高山高原,已经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所以到外地弘法时,就没有特别在食物上作捡择!
  
而在佛祖时代,僧众是到处去托钵的,托钵的时候,不能要求吃肉或吃素,所托到的是什么就吃什么,是没有选择的,所以没有吃荤或吃素的问题。
  
当然,在五浊恶世的现在,能够吃素,一则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一则有益身体健康,对修行是非常好的。同时,如果能吃素的话,能断掉爱吃荤的贪欲,也有它的功德,这个功德不是因为吃菜或吃素,而是来自心中戒贪的功德。当然,当你吃素时,一定不要认为自己吃素有多好,或厌恶别人吃荤等等执着心。如果你无法吃素,必须要吃肉,就要记着佛陀三净肉的教诲,将吃肉当治病想,同时为了慈悲供给我们身体的众生,你可以提醒自己念佛号,或是为了让他来生能得暇满人身,如此为他念佛而回向,或念咒回向之。
  
这样,在荤素之间,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要有过多的罣碍,将心念放在佛陀慈悲的教法上,这样就比较如法又自在了!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迅猛发展。到西晋时期,僧侣渐多,且寺院多建在名山胜境,乞食之制难行,于是寺院内便有了自己的餐厅,称为“香积厨”。最初,我国寺院的伙食烹调简单,品种不多,且有就地取材、自耕自食的特点。

 

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曾说过:“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吃肉的规定。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除受比丘戒外,还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

 

赵朴初所言是梁朝以后我国佛教徒的饮食情况,而在此之前,情况并非如此。据日本诹访义纯的统计,《高僧传》所载东汉末年到南朝梁初年的497名高僧中,素食者有68名,约占总数的13%。

 

中国范围内,佛教徒真正吃素的风习,当从梁武帝说起。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并倡导素食,颁布《断酒肉文》,下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作为佛教馔食,开始进入烹饪范围,并逐渐盛行起来。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早期的佛教徒之所以崇尚素食,一方面是出于对佛教经典条文的遵从。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是典型的农业国度,加之寺院多建在山中,并且信徒众多,乞食很不方便,是出于生存的压力,佛教徒才最终选择了素食。毕竟食肉较之食素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

 

素食的僧尼与日俱增,“寺院素菜”自然应运而生。隋唐时期,寺院素菜得到了很大发展,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寺院菜系。此期出现了中国十大名厨之一、大型风景花色拼盘的创始人梵正。她是五代时的尼姑,以创制“辋川小样”风景拼盘而享誉当时。梵正依照唐代诗人王维所画的《辋川图二十景》,创制了“辋川小样”风景拼盘,开创了我国花拼菜肴的先例。

 

她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这一大型组合式风景冷盘,用料为脯、酱瓜、蔬笋之类,每客一份,一份一景,如果座满20人,便合成《辋川图全景》[2]。梵正的这一惊世之作,为我国烹饪史增添了灿烂的一页。南宋时期,汴梁已有专门的素菜馆。

 

林洪的《山家清供》所载一百多种食品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豆制品等;程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则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元明清三代,素菜由僧尼食品日益成为大众食品,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也更加丰富。清人薛宝辰的素食专著《素食说略》记述了二百多种素食。乾嘉时期,寺院素菜又出现以各种干果、水果为菜肴的风气。清代皇宫御膳房,则专设有素局,能做素菜二百余种。清代素菜享有盛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菜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扭转浊世
后一篇:孝顺与修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