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藏传佛教佛教佛学 |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迅猛发展。到西晋时期,僧侣渐多,且寺院多建在名山胜境,乞食之制难行,于是寺院内便有了自己的餐厅,称为“香积厨”。最初,我国寺院的伙食烹调简单,品种不多,且有就地取材、自耕自食的特点。
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曾说过:“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吃肉的规定。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除受比丘戒外,还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
赵朴初所言是梁朝以后我国佛教徒的饮食情况,而在此之前,情况并非如此。据日本诹访义纯的统计,《高僧传》所载东汉末年到南朝梁初年的497名高僧中,素食者有68名,约占总数的13%。
中国范围内,佛教徒真正吃素的风习,当从梁武帝说起。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并倡导素食,颁布《断酒肉文》,下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作为佛教馔食,开始进入烹饪范围,并逐渐盛行起来。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早期的佛教徒之所以崇尚素食,一方面是出于对佛教经典条文的遵从。另一方面,则是我们是典型的农业国度,加之寺院多建在山中,并且信徒众多,乞食很不方便,是出于生存的压力,佛教徒才最终选择了素食。毕竟食肉较之食素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
素食的僧尼与日俱增,“寺院素菜”自然应运而生。隋唐时期,寺院素菜得到了很大发展,已形成具有独特风味的寺院菜系。此期出现了中国十大名厨之一、大型风景花色拼盘的创始人梵正。她是五代时的尼姑,以创制“辋川小样”风景拼盘而享誉当时。梵正依照唐代诗人王维所画的《辋川图二十景》,创制了“辋川小样”风景拼盘,开创了我国花拼菜肴的先例。
她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这一大型组合式风景冷盘,用料为脯、酱瓜、蔬笋之类,每客一份,一份一景,如果座满20人,便合成《辋川图全景》[2]。梵正的这一惊世之作,为我国烹饪史增添了灿烂的一页。南宋时期,汴梁已有专门的素菜馆。
林洪的《山家清供》所载一百多种食品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豆制品等;程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则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元明清三代,素菜由僧尼食品日益成为大众食品,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也更加丰富。清人薛宝辰的素食专著《素食说略》记述了二百多种素食。乾嘉时期,寺院素菜又出现以各种干果、水果为菜肴的风气。清代皇宫御膳房,则专设有素局,能做素菜二百余种。清代素菜享有盛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