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佛法佛教 |
宗喀巴大师在《广论》里讲到:“从功德上讲,佛的功德是最大的,上师的功德不可能超越佛,最多就是与佛齐等,但从恩德上讲,则是上师对我们的恩德大。因为如果没有我们的上师,我们根本连佛的名字都听不到!”
大智度论释涅槃如化品第八十七(卷第九十六)
善男子。汝所从闻。是般若波罗蜜处。应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当知恩。应作是念。所从闻是般若波罗蜜者。即是我善知识。我用闻是法故疾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近诸佛。常生有佛国中远离众难。得具足无难处。善男子。当思惟筹量是功德。于所从闻法处应生心如佛想。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一_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善财白言。圣者。云何修行得此解脱。答言。善男子。若诸菩萨。勤修十法。具足圆满。则能得此善知众艺菩萨解脱。何等为十。所谓具足智慧勤求善友。勇猛精进离诸障惑。正行清净尊重正教。观法性空灭除邪见。修习正道具真实智。若诸菩萨。于此十法。具足圆满。则能速疾得此解脱。所以者何。由诸菩萨具足智慧勤求善友。见已亲近。欢喜爱敬生如佛想。以亲近故。常蒙教诲。蒙教诲故。则能难行勇猛精进。得精进已。能以善法灭诸不善。灭不善故。令众善法皆得圆满。善圆满已。则能远离一切障惑。离诸障故。令身口意得大清净。正行相应。由此清净。能于一切诸佛菩萨善知识教。心生尊重。尊重教故。勤求观察诸法空寂。悟法空已。其心所向。皆无罣碍。深达缘起。离无因见。灭邪见心。修习正道。入正道已。得真实智。得实智故。得此解脱。证深法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八_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
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遶。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难可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佛说般舟三昧经
佛说般舟三昧经四事品第三
佛告[台-台+(犮-乂+又)]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佛说般舟三昧经 四辈品第五
其有欲学是三昧者。清净自守持戒完具。不谀谄。常为智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志当彊。当多信当劝乐。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设不恭敬。轻易欺调于师。正使久学是三昧疾忘之。
优婆夷闻是三昧欲学者。当云何行。佛言。优婆夷欲学者。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贪欲之心。常当念布施。欢乐欲闻经。念力学问敬重善师。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过者。以坐席宾食之。
佛尔时颂偈言
优婆夷欲学三昧
奉持五戒勿缺毁
承事善师视如佛
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杀盗及嫉妒
不得两舌鬪彼此
不得悭贪常念施
见恶覆藏唯叹善
不得谀谄有邪婬
常当卑谦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
如是行者得三昧
大宝积经卷59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之二
尔时世尊。告长老舍利弗。菩萨成就四法。能令所愿皆得满足。何等为四。一者发胜志乐。二者于诸众生起悲愍心。三者发起精进。四者承事善知识。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50
月藏分第十四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之一
应知彼等离善知识及不闻法。是故生死为苦所溺。我已近善知识。数数得闻生死苦恼涅槃安乐。观后世畏常勤修习断一切苦。当得度彼生死沈沦。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万刹。
大般涅槃经卷21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
云何增长因。因缘衣服饮食等故令众生增长。如外种子火所不烧鸟所不食则得增长。如诸沙门婆罗门等。依因和上善知识等而得增长。如因父母子得增长。是名增长因。
中阿含经卷第33大品释问经第十八
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云何为五。一者教技术。二者速教。三者尽教所知。四者安处善方。五者付嘱善知识。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四
如善恭敬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梨等荷担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若当来世于师和尚所起不敬心。常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阿难。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是胜上之法。所谓爱重三宝甚深之法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供养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又正法念经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发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又善恭敬经云。若有比丘从他受法。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重之心。欲受法时。当在师前不得轻笑。不得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脚。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勿视师面。离师三肘令坐即坐。勿得违教。于彼师所应起慈心。若有所疑先应谘白。若见师许然后请决......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洟唾。若行寺内恭敬师故。勿以袈裟覆于肩髆。不得笼头。天时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复三时应献冷饮师。师所营事应尽身力而营助之......时彼痴人从彼舍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常食屎尿。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具足恶法......
劝发菩提心集卷中
准法句经云。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以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举喻显能.......
法句经云。善男子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示导汝等菩提路故......
大藏经-诸宗部三四明十义书卷下
众生若于善知识所及诸教法中。闻心具诸法与诸生佛无有差别。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第八_杂揵度智品之四
问曰。何等人疑。能生正决定。何等人疑。能生邪决定。答曰。有人喜亲近善知识。乐听闻法。有人不喜亲近善知识。不乐闻法。若人喜亲近善知识。乐听闻法者。如此人疑。能生正决定。有人不喜亲近善知识不乐闻法者。如此人疑。能生邪决定。
视师如佛(海涛法师辑)
教导你、带领你达到觉悟的这位精神上师是最慈悲的。佛菩萨若要救度我们这些人,就只能藉上师来做了。
精神上师就是每天与你互动的这位上师,是一步一步带领你修行的这位上师。他的慈爱是最深厚的。
佛经上说过,大日佛未来将化身精神上师。这是因为大日佛无限慈悲,为了还没有能力看见佛本相的修行者,才化为精神上师的凡人相。
索达吉堪布日记-师教(摘录)
佛教徒常常以“依法不依人”来否定别人的见解,但在上师的问题上却应另当别论。
学习世间的学问,尚需要对师长的恭敬仰慕之情。修行想得成就,则完全仰仗对上师的恭敬心。
记得阿难曾说过:弟子的成就绝大部分依靠上师。世尊纠正道:弟子的成就完全依靠上师。
显宗尚有此言,更何况密法? ......
壬午年五月二十九日
2002年7月9日
【善知识】
(术语)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善知识】
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另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在佛典中,被明确指为善知识者,有佛、文殊等多种。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五谓文殊师利为大善知识,菩提心为善知识;《华手经》卷八云(大正16·188b)︰‘善知识者,谓诸佛是。’《法宝坛经》则称现前大师众为善知识。盖凡能导人入善道者,莫不为善知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
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1)‘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5)‘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
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
《涅槃经》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虽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分之一。
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四归依】-佛学大词典
又作四皈依。西藏佛教于佛、法、僧三宝之上,更置一喇嘛(上师),归依此四宝称为四归依。‘喇嘛’为西藏语
bla-ma
之音译,即上人、上师之意,为对于内有德智、外有胜行之高德者之尊称。西藏僧人确信师及善知识乃理解金刚持之必备条件;不依喇嘛引导,则不知有佛;不从喇嘛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佛、成佛。过去诸佛皆由喇嘛教授,而得信、解、行、证。喇嘛乃救渡众生之导师,而更在三宝之上。故归依佛、法、僧三宝,尚须归依喇嘛,归依四宝乃成为密乘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