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续回答茶香朋友关于皈依的问题(续)

(2007-04-26 17:16:31)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

佛教

藏传佛教

皈依

分类: 回复网友的提问(系列)
皈依 (慧明法师开示)

四皈依,有“有相皈依”,与“无相皈依”。
 

现在讲讲什么是无相皈依。

佛学有显密之分。学显者,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学密者,于三宝之外加一皈依师。因密法无上,重上师故。然此皆有相皈依。现在所讲无相皈依,是根据禅密兼修的道理。依次简略说说:

我们常讲“皈依佛”,那么我们是皈依的哪一尊佛?皈依释迦佛,释迦佛已灭度。皈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皈依十方诸佛,十方诸佛无量。皈依木雕泥塑绣绘之佛,雕塑绣绘之佛,是表法而无知觉。然则究竟皈依哪一佛?当知佛者觉也,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只觉与不觉之分。学佛人,是以始觉觉本觉。然始觉本觉不离自心。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并非皈依心外的佛。

然则心外有佛否?曰:确有。释迦佛虽灭度,而实未灭度。阿弥陀佛虽在西方,与十方诸佛的法身,皆无量遍满。但是诸佛虽无量遍满,我等若自心不觉,诸佛与我等何干?必须自心常觉,方与十方诸佛感应道交。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性觉。

皈依法。佛法法门无量,法法平等,我等究竟皈依哪一法?当知“法者,正也”,皈依法,即是皈依正。学佛人要具正知正见,立正言正行。云何为正?清净慈悲为正,心地无非为正,利他无我为正,无念无相为正。然清净慈悲乃至无相,以及佛说八正道等,皆不出自心。心正一切正,所谓一即一切故。所以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
 

皈依僧。僧之本义,即众多比丘一处和合。但过去僧不可见,现在僧很多,高僧亦不少,究竟皈依何僧?当知僧者净也,皈依僧,即是皈依净。我等自心,原本清净,只因多劫以来,污染习深,以致灵明晦昧,造业受苦。从今以后,要扫去一切烦恼习气种子,纤尘不染,回复本来清净面目,所以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

皈依师。学佛人,迷时,师度,悟才自度。一切众生有五性差别,若不定性之凡夫,遇大乘学大乘,遇小乘学小乘,遇外道学外道,师的关系最为重要。
但此言有相之师,非无相之师。无相之师,即是自心。何以故?自心本来具足恒沙功德,与诸佛一体故。若舍自心,专向外求有相之师,纵遇明师,不在自心上时时检点觉察,又何能与师相应?我们跟从和尚喇嘛学法,若依和尚喇嘛色身为师,和尚喇嘛之色身,与我们何异?

以心传心为玄。既云玄,当非肉心。因肉心妄执,障蔽灵知故。既云心传,当非语言文字可说。即此玄心,就是大众本心,即三世诸佛之果体,一切众生成佛之正因,亦即吾人唯一无二之真师。所以皈依师,即是皈依自心师。

总而言之,四皈依: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师是心。我们把此四字,连贯起来,反正一看,就是觉、正、净、心;心、净、正、觉。即此可以悟到觉正才能净心,心净便得正觉。

皈依觉、正、净、心,皆是皈依自心。大家日日念着四皈依,不知四皈依的道理,就是如此。而迷人总是在相上去求,不在自心上体悟。当知离心外求,论显教,有三藏之多;论密法,有五部之繁。试问从哪里去修去学。我佛出世,就为的“是心即佛”一段大事因缘。禅宗古德,绍承心法,故功德无量。我们学佛,即应在自心上致力,方合佛旨。

四皈依也是方便说的。正如一把锁匙,交给我们,拿去开锁,锁开了自然会见自心珍宝。但不能悟到无相四皈依者,总在相上打搅。若初发心时,或修持时,或礼佛忏悔时便觉。一转念间,便又不知觉。这种觉,是有相妄觉,非真觉也。希望我们把这种妄想差别的着相念头,如快刀斩乱麻,一齐割断。专从自心上用功,从觉上做起。去有相觉,悟无相觉,便是真正自觉。

复次说正。我们有了觉,才能正。若是不觉,便是不正。不正便是邪。邪则连戒定慧都谈不上,信愿行也谈不上,还说什么四皈依,至于世法上,以合法律与道德的行为为正,否则不正。择善而从则正,不善即不正。凡行不正者,不惟无益,而且有险。譬如铁道双轨,要平正无邪,火车才能通行。苟轨道倾斜不正,车便不通,如勉强开驶,便要出险。学佛的道理,亦复如是。

复次,说净。学佛就是由染而求净,譬如白布一匹,污染太甚,必待洗涤,然后能净。吾人自忖,能否无染。不但名利恭敬,成种种贪爱之染,而且无明烦恼,成念念尘劳之染。当知一染已足为身心之害,何况多染乎?所以修行人必须六根无染,三业渐消,庶可内障不生,外尘不染,如此始能清净。

复次,说心。释迦佛五年寻师,所遇皆非。雪山成道,究依何师?岂非依自心寂照为师乎?六祖云:“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可见自度者,方算悟入。不依自心,云何自度?学佛人如果不依自心真空无相之师,专向心外驰求,今天说这个法师本领高,明天说那个法师神通大,试问法师的高大,与我们本分有何相干?驰求愈甚,离心愈远。如此学佛,何异南辕北辙,终难见性。

如上所述,可见佛法僧师皆不离自心;若离自心,则学显学密,谈性谈相,皆属客尘影事。若明自心,则无量法门,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不但显密圆融,性相不二,即佛法僧师亦不可得。故曰,无相皈依,即成无相菩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