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回复网友的提问(系列) |
很多人都说学佛难,难在看不懂佛经,不知道佛经里讲的是什么。觉得佛经太深奥太枯燥了,什么又是空又是色的,看得头疼。其实所有学佛之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也一样。说起来我接触佛法也有10多年了,但是真正懂得佛教的道理还是在遇到我的上师嘎玛仁波切以后。
如果说我以往从佛教著作中获得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是一粒粒的珍珠的话,那么嘎玛仁波切就是把这些珠子串起来的人,一些困惑我很久的问题上师有时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比喻或者一个小故事,就可以让我豁然开朗,那时我才体会到什么叫“点化”。我自己的体会:在学佛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老师带领我们学习,这样我们的进步会非常快。
在皈依上师以后,在实修的道路上前进的时候,我才体会到佛陀制订的出家制度和皈依制度的良苦用心。皈依就是入学,入学以后老师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课程,让弟子去学习。这种学习是有指导的学习,上师会告诉你方向,而且会根据不同弟子的学习进度随时调整或增加功课。
没有皈依就好比是在学校门外,因为老师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学习,所以自然也就不知道该教你什么。而我们虽然对学习有兴趣,但是不知道自己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可能就会找来一些高年级的课本自己瞎看,自然不会看明白。
佛法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基础课程,也有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是不分显密的,都要学习。比如说礼佛敬香,持诵六字大明咒和大悲咒,做八关斋戒,持根本五戒等等,这些都是课程,而且是打基础的课程。有人可能觉得枯燥,但是基础不打牢,后面的学习就无法继续。就好比学英文,单词背不熟我们就没法正常会话和阅读一样。
我们之所以看不懂佛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佛学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还没有学习和掌握因果、缘起、空性、空有、法律等等这些佛学的基础知识,又怎么能一下子看懂佛经呢?学佛首先要知道佛教的每一个原理是什么,知道以后还要在生活中去验证,而且反复验证,直到我们确信佛法的这些原理是对的,我们再继续进行下面的学习。
能够教授我们正确佛法知识的是出家人和善知识,其中又以出家人为主,佛法如果没有出家人代代相传,恐怕早就没有了。出家人是职业老师,他们的工作和使命就是传承佛法,普度众生。有人说出家人怎么怎么样,出家人也有结婚的权利。这些言论实在是好奇怪。
如果保卫国家的军队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因为士兵害怕死亡不肯上战场,大家会怎么说?大家会说他们也是人,也有生存的权利,可以不用上战场了吗?肯定不会,因为军队和士兵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任何人选择一个职业,一定是知道这个职业的规矩和操守的,我们违反了就不行,就会受到惩罚。我们从事一个行业,一定明白我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但是到了出家人这里,怎么有人就想不明白了?出家人选择出家,他们一定知道意味着什么,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用局外人去为他们主张权利吗?出家也好,还俗也罢,全是个人的选择,佛教从创立僧团制度的那天开始,就没有规定说出家了就不能还俗。出家很难,要经过很多考验。还俗很容易,和首座打个招呼就可以走人。
佛教是非常民主的,而且非常讲究实证实修。佛教弟子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会因佛教弟子根基智慧的不一样,而各有理解上的不同;佛教弟子可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释迦牟尼佛经常劝导弟子:你们不要盲目信从我说的法,一定要在生活中去检验它,只有当你们通过检验证明我说的法是对的时候,你们再信从。他告诫弟子要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来不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
《妙法莲花经》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释迦牟尼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平静的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
正是因为佛教的这种理性、包容、民主、平等和严谨的逻辑性,才使我对佛法升起了信心。当我们坚持学习,不断对照佛陀教育反观自性的时候,自利利他的人生快乐自然就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