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佛学 |
分类: 走近佛教 |
三、生死解脱
众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为此,佛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必须了脱生死。"了脱生死"有"了彻生死的真实面目"和"了结被动的生死流转"两方面的含义。
1、四圣谛
作为佛教无量法门的理论基础,四圣谛是佛所宣说的四条真实不虚的真理:
⑴ 苦谛:这个世间充满着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是苦,爱别离是苦,怨憎会是苦,烦恼炽盛是苦,失荣受辱是苦……不离执著的人生是一切皆苦的。我们若不知道自己的恶劣处境,便不会思量去改善并彻底摆脱它,就好象一个病人,如果不觉知自己的病情,便没有被治愈的可能了。
⑵ 集谛:人生之苦是如何产生的呢?那无疑是由充满我们心中的烦恼而起的,而烦恼又是由无明和业而集起。我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起贪瞋痴,行杀盗淫,聚集了苦因,所以要承受苦果。
⑶ 灭谛:一切苦恼皆可息灭,六道轮回是可以超越的,灭苦永乐的境界是确实存在的。众生若能消除种种过失,积极乐观地修行解脱之法,舍弃一切执著,必能像佛、菩萨、圣人一样,灭尽人生的苦恼,证得寂静安乐的境界──涅槃。
⑷ 道谛:欲入灭苦的境地,必须修行正道。道就是导致自由快乐、无限解脱的法门。修道是证果的唯一方法,若想达到寂灭涅槃之果,必须力行止息苦恼的无上法门,努力不懈,精进不止。
四圣谛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实相。了解其真义之后,众生方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至证得圣果,永住于解脱之中。
作为佛教无量法门的理论基础,四圣谛是佛所宣说的四条真实不虚的真理:
⑴ 苦谛:这个世间充满着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是苦,爱别离是苦,怨憎会是苦,烦恼炽盛是苦,失荣受辱是苦……不离执著的人生是一切皆苦的。我们若不知道自己的恶劣处境,便不会思量去改善并彻底摆脱它,就好象一个病人,如果不觉知自己的病情,便没有被治愈的可能了。
⑵ 集谛:人生之苦是如何产生的呢?那无疑是由充满我们心中的烦恼而起的,而烦恼又是由无明和业而集起。我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起贪瞋痴,行杀盗淫,聚集了苦因,所以要承受苦果。
⑶ 灭谛:一切苦恼皆可息灭,六道轮回是可以超越的,灭苦永乐的境界是确实存在的。众生若能消除种种过失,积极乐观地修行解脱之法,舍弃一切执著,必能像佛、菩萨、圣人一样,灭尽人生的苦恼,证得寂静安乐的境界──涅槃。
⑷ 道谛:欲入灭苦的境地,必须修行正道。道就是导致自由快乐、无限解脱的法门。修道是证果的唯一方法,若想达到寂灭涅槃之果,必须力行止息苦恼的无上法门,努力不懈,精进不止。
四圣谛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实相。了解其真义之后,众生方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至证得圣果,永住于解脱之中。
佛的堂弟难陀出家之后,仍一心想回家与爱妻聚首。于是,佛便带他到忉利天上,只见忉利天女纯洁艳丽、光彩照人,佛问:"你的妻子能比得上这些天女吗?"难陀答道:"不可为比。"佛带难陀遍游天界,忽然发现一座宫殿有很多天女,却无天子,难陀就问:"为什么宫中没有天子?"天女答道:"佛的堂弟难陀因出家功德,命终生此天宫。"鉴于天上之乐,难陀不再留恋人间荣华,一心持戒修行,求生天上。
佛为使难陀生起出离六道之心,又带他到镬汤地狱。镬汤地狱里沸汤煮人,惨不忍睹。其中有一锅汤热气腾腾,却没煮人,难陀奇怪,询问狱卒。狱卒道:"佛弟难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贪恋五欲,天福享尽之后,堕此地狱,我们烧开了锅正等着他呢。"难陀这才明白,不了生死终不得究竟安乐,于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
佛为使难陀生起出离六道之心,又带他到镬汤地狱。镬汤地狱里沸汤煮人,惨不忍睹。其中有一锅汤热气腾腾,却没煮人,难陀奇怪,询问狱卒。狱卒道:"佛弟难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贪恋五欲,天福享尽之后,堕此地狱,我们烧开了锅正等着他呢。"难陀这才明白,不了生死终不得究竟安乐,于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
2、观照无常
苦谛揭示了人生一切皆苦的实相。为什么一切皆苦?因为有无常的存在。
人类历史为无常提供了大量证据。千百年来,无数王国兴起又衰落,无数繁荣景象烟消云散,无数风云人物英年早逝,战争、瘟疫、灾难遍布整个世界。然而,现在看起来,这些改变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
当我们深深观照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没有哪一样东西是恒常的,即使最微细的毛发也在改变。科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每时每刻都处于活动、变化的过程中,在微观世界里,旧粒子不断毁灭,新粒子不断产生,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变成质量,稍纵即逝的形状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如此永无尽期。
除了这种变化之外,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呢?屋内的光线、窗外的树叶、路上的行人、季节、天气、时间……哪一样不正在改变呢?还有我们自己,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来不都是一场梦吗?我们身上的细胞正在死亡,我们的身体正在衰老,甚至我们脸上的表情也一直在改变,我们今天神清气爽,那是因为一切都很顺利;明天就垂头丧气了。环境是无常的,我们那随环境而转的心也是无常的,它就像梦那么空幻、那么短暂。看看我们的念头:过去的一念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念还没生起,即使是当下这一念,也立刻变成过去了。
我们从中发现宇宙的基本特性: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持久、稳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这就是佛所说的"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
这不只是理论,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亲眼看到,同时又时时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
我们在生死轮回中,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信息,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
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
每当我们听到山川大地的声音,听到潮起潮落的声音,或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无常接触,它们都是无常的脉搏,催促我们放下执著,回到真理。
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当下就面对这些改变!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生命中也许充满着痛苦和难题,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无常。一旦我们相信一切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体会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错误的恒常观和盲目的执著。执著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著的东西本质上是执著不了的,放下执著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们可以在放下的同时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与此同时,信心、喜悦、慈悲也会从心灵的深处自然反射出来。
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
开始体会无常和"空"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在不断的反省之后,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接着,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会有稍许体悟,对生活的观点也会越来越深刻了,而日渐淡化的习气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产生大的影响了。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放下过去的方式时,我们的视野将越来越宽,喜悦将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我们因能够改变而越来越自在了。
苦谛揭示了人生一切皆苦的实相。为什么一切皆苦?因为有无常的存在。
人类历史为无常提供了大量证据。千百年来,无数王国兴起又衰落,无数繁荣景象烟消云散,无数风云人物英年早逝,战争、瘟疫、灾难遍布整个世界。然而,现在看起来,这些改变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
当我们深深观照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没有哪一样东西是恒常的,即使最微细的毛发也在改变。科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每时每刻都处于活动、变化的过程中,在微观世界里,旧粒子不断毁灭,新粒子不断产生,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变成质量,稍纵即逝的形状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如此永无尽期。
除了这种变化之外,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呢?屋内的光线、窗外的树叶、路上的行人、季节、天气、时间……哪一样不正在改变呢?还有我们自己,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来不都是一场梦吗?我们身上的细胞正在死亡,我们的身体正在衰老,甚至我们脸上的表情也一直在改变,我们今天神清气爽,那是因为一切都很顺利;明天就垂头丧气了。环境是无常的,我们那随环境而转的心也是无常的,它就像梦那么空幻、那么短暂。看看我们的念头:过去的一念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念还没生起,即使是当下这一念,也立刻变成过去了。
我们从中发现宇宙的基本特性: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持久、稳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这就是佛所说的"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
这不只是理论,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亲眼看到,同时又时时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
我们在生死轮回中,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信息,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
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
每当我们听到山川大地的声音,听到潮起潮落的声音,或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无常接触,它们都是无常的脉搏,催促我们放下执著,回到真理。
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当下就面对这些改变!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生命中也许充满着痛苦和难题,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无常。一旦我们相信一切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体会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错误的恒常观和盲目的执著。执著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著的东西本质上是执著不了的,放下执著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们可以在放下的同时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与此同时,信心、喜悦、慈悲也会从心灵的深处自然反射出来。
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
开始体会无常和"空"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在不断的反省之后,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接着,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会有稍许体悟,对生活的观点也会越来越深刻了,而日渐淡化的习气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产生大的影响了。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放下过去的方式时,我们的视野将越来越宽,喜悦将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我们因能够改变而越来越自在了。
3、生死解脱
一切众生皆有生死,生死即无常。天道生活虽然快乐无忧,但寿命终尽难免堕落。因此,若不能了脱生死,无论生于哪一道,都逃脱不了无常之苦。
无常道出一切皆不真实和持久,它唤醒我们的恐惧,又驱使我们去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切皆会改变,那么什么才是确切真实的?在我们身上有没有死后还继续存在的、永恒的东西?怎样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持续对"放下"进行观察和思惟,我们将发现自身当中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某种东西",我们将瞥见隐藏在无常背后的广大涵义,我们似乎进入另一片自由天空,我们开始相信:我们确实拥有不可摧毁、不会死亡的"某种东西"。
那就是我们人人天生具备的佛性。如我们所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和功德,但因为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佛性即佛的本性以及众生成佛的因性。佛性存在于我们心中,它是心的本性,它永远不会变化,永远不受死亡所触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它光明灿烂,全然开放,无边无际,自然得不受任何污染,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不论我们是哪一道众生,我们总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既不须要从外面寻求,也不是以前没有、现在要从内心生出来,我们的佛性与诸佛的佛性相同,总是圆满具足,我们的愚痴不会使佛性受到污染,诸佛的智慧也不能使佛性更加圆满。
佛性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我们找不到任何文字去描述它。但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瞥见它:当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当我们徜徉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中,或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都可能让我们瞥见佛性的存在。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奇妙得令人终生难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权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虽然我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陀的佛性那么好,我们却从未看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犹如澄净的天空被厚厚的乌云所遮蔽。
凡夫心即佛所说的"妄想执著"的心。妄想从分别而生,执著由贪爱而起。
世间事物原来都是平等的,因为众生用分别心去比较衡量,就生起大小、高低、长短、好坏、美丑等相对观念,有利的就极力争取,不利的就排斥抵制。
执著则是从自己的身体开始,产生"我"和"我所有"的概念,以及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贪爱,这五欲迷惑了心志,障蔽了原有的佛性光明,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枉受轮回。
世间的差别是由心的看法的不同而引起的。同样一颗心,若扰乱则成为烦恼,若治理则成为菩提。
我们的心是多么有可塑性!如果加以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
事实上,它早已"训练有素"了,在生死轮回的竞技场中,我们的心被训练去贪婪、嫉妒、忧伤和绝望,它备受煎熬,焦虑不安,疑神疑鬼,反复无常,忙碌而混乱,无法保持片刻宁静,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我们甚至被训练成了专家,我们不必努力激发,这些负面情绪就会自动生起。
一切都是如何训练的问题。如果把心致力于解脱,加上必要的耐心、纪律和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将解开它自己的结,从而变得自然、柔软、宽容,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恢复它本有的喜悦和清明。
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觉醒,去掉妄想执著,体悟佛性,打开自己广大的智慧宝藏,都可以成为佛陀。
一切众生皆有生死,生死即无常。天道生活虽然快乐无忧,但寿命终尽难免堕落。因此,若不能了脱生死,无论生于哪一道,都逃脱不了无常之苦。
无常道出一切皆不真实和持久,它唤醒我们的恐惧,又驱使我们去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切皆会改变,那么什么才是确切真实的?在我们身上有没有死后还继续存在的、永恒的东西?怎样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持续对"放下"进行观察和思惟,我们将发现自身当中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某种东西",我们将瞥见隐藏在无常背后的广大涵义,我们似乎进入另一片自由天空,我们开始相信:我们确实拥有不可摧毁、不会死亡的"某种东西"。
那就是我们人人天生具备的佛性。如我们所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和功德,但因为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佛性即佛的本性以及众生成佛的因性。佛性存在于我们心中,它是心的本性,它永远不会变化,永远不受死亡所触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它光明灿烂,全然开放,无边无际,自然得不受任何污染,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不论我们是哪一道众生,我们总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既不须要从外面寻求,也不是以前没有、现在要从内心生出来,我们的佛性与诸佛的佛性相同,总是圆满具足,我们的愚痴不会使佛性受到污染,诸佛的智慧也不能使佛性更加圆满。
佛性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我们找不到任何文字去描述它。但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瞥见它:当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当我们徜徉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中,或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都可能让我们瞥见佛性的存在。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奇妙得令人终生难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佛性是每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权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虽然我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陀的佛性那么好,我们却从未看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犹如澄净的天空被厚厚的乌云所遮蔽。
凡夫心即佛所说的"妄想执著"的心。妄想从分别而生,执著由贪爱而起。
世间事物原来都是平等的,因为众生用分别心去比较衡量,就生起大小、高低、长短、好坏、美丑等相对观念,有利的就极力争取,不利的就排斥抵制。
执著则是从自己的身体开始,产生"我"和"我所有"的概念,以及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贪爱,这五欲迷惑了心志,障蔽了原有的佛性光明,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枉受轮回。
世间的差别是由心的看法的不同而引起的。同样一颗心,若扰乱则成为烦恼,若治理则成为菩提。
我们的心是多么有可塑性!如果加以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
事实上,它早已"训练有素"了,在生死轮回的竞技场中,我们的心被训练去贪婪、嫉妒、忧伤和绝望,它备受煎熬,焦虑不安,疑神疑鬼,反复无常,忙碌而混乱,无法保持片刻宁静,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我们甚至被训练成了专家,我们不必努力激发,这些负面情绪就会自动生起。
一切都是如何训练的问题。如果把心致力于解脱,加上必要的耐心、纪律和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将解开它自己的结,从而变得自然、柔软、宽容,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恢复它本有的喜悦和清明。
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觉醒,去掉妄想执著,体悟佛性,打开自己广大的智慧宝藏,都可以成为佛陀。
前一篇:走近佛教:第五章 佛法概要(二)
后一篇:走近佛教:第六章 佛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