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行书(自言自语五十一)

(2009-04-20 19:13:24)
标签:

书法

行书

文化

艺术

云隔迷楼

分类: 自言自语

    行书是介于正楷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如正楷规整,但比正楷书写便捷;不如草书书写迅速,但比草书容易辨认。从儒家的理念上看属于“中庸”举措。行书的特征是,字形中笔画间多有连笔。不同于草书,草书的文字偏旁部首不但经常连写,还有省略,并有固定写法。笔画连写较少的称“行楷”(图1),行书和草书相间或行书字间多连绵称“行草”(图2)。查《辞海》的行书释义为:“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相传始于汉末,流传至今。” 《辞海》的释义没有把行书的特征表示出来,同时对行草概念表达含混。

 

关于行书产生于汉末的问题,一般认为是因八分书或楷书形成而衍生。但是,从考古出土的汉代简牍看,行书在西汉就出现了,那时的行书具有秦隶的笔意。而东汉时,行书渐渐含有汉隶笔意。这也符合常理,正书为官方行文用,日常行文就可以随意些和快捷些。书写中,使用一些连笔是很自然的事。秦隶可行书化,汉隶亦可行书化,楷书的行书一直风行至今。楷书行书即今之行书。巅峰之作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其造诣直到当代没有被超越。尽管后来有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图8)和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出现。中国书法,从小篆到隶书(秦朝前221—206年),再演变为行草楷(钟繇 151-230),也就五百年左右时间。这之后的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没再出现新的书体。出现的欧颜柳赵书体只是楷书的四种风格。而行书却没有的书体风格定式。其实古人书写主要以记载为主要目的,书写的漂亮是书法的附加值。就天下三大行书来看,都不是为了书法而刻意书写的。第一,为记载一挥而就。第二,多有涂改。第三,图幅很小,就是日常行文的书写尺度。由此可见,好的行书作品贵在率直而勿做作。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就是书家的修养素质极为重要。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都是朝廷重臣。从汉代起,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养,特别是不能熟读四书五经,也很难做个文官。颜真卿是中举进士,苏轼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大文豪。三位大家还有一个类似的背景,就是仕途曲折,有些怀才不遇。这样的人往往忠厚率直不适官场交际。用天下三大行书的特点和三位大家的风范来揣摩天下三大行书,会更易于了解其奥妙。这比单纯的临帖会有更好的领悟。其实,若能写出高品位的书法,其功夫往往在书法功夫之外。而当今书家在这方面往往较为欠缺。

 

2009.8.1重新整理

 

 http://www.9610.com/zhmf/zmfq1.jpg

1 赵孟頫行楷 《杜甫秋兴八首》

 

http://www.9610.com/xianyu/60.jpg

 2 鲜于枢《行草诗赞卷》

 

  

推介相关研究:

论“永字八法”

关于书法演化历史的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