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要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事有很多议论,产生这些议论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毕竟《百家讲坛》是学者云集的地方,一个演员登场必然是一件不寻常的事。《百家讲坛》的主讲之一王立群教授写了一篇文章《易中天与单田芳的区别在哪儿》,其中的结论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单田芳是演员,易中天是学者。”这话不错,认为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优秀人物也尚可。然而,从王立群教授和很多人的观念来看,《百家讲坛》是搞学术的地方,不应该是书坛。其实这种观念很偏颇,是值得思考的。
《百家讲坛》被观众真正认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从中央电视台开办《百家讲坛》节目以来,备受欢迎,很多主讲人因此而火了起来。不过,这个“火”,不是因为主讲的历史得以深究细考,也不是主讲的古文经典被发扬光大,而是历史和古典被通俗化而被现代人所领悟。说白了,就是古代经典评书化。既然历史和古典可以被评书化,那么由评书演员来讲述一些历史有什么不可以呢?其实,邀请评书表演艺术家上《百家讲坛》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学术通俗化,评书学术化,这很容易把很多历史和古典得到传承,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如果把《百家讲坛》看成是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些人的偏见,是不合潮流的。
为什么对演员上《百家讲坛》会有争议?演员上《百家讲坛》不应该被否定,演员出身的里根可以当总统,演员就不可以上讲坛?其实,只要演员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一样可以上文化讲坛。比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就是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而登上著名学府的讲坛。有谁可以认定单田芳只会说书而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百家讲坛》主讲过的纪连海,严格的说也算不上学者。不过,纪连海的文化素养和治学精神一点也不比很多学者差。争议的潜意识是传统观念在作祟。过去,演员被称为“戏子”,戏子在“三教九流”中排在“下九流”。很明显,戏子和学者在旧时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对于今天的社会,持这种观念的确落伍。那些旧的观念,实在是要不得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