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写作纵横谈(二)

标签:
作家张明中国青年报银牌读者中青论坛十大热帖文化 |
分类: 文学作品 |

相比较而言,除了新浪博客,我在《中青在线》参与活动的时间较长,大约有十多年的时间。《中青在线》设置了《中青论坛》,下设“读书时间”、“云游天下”、“三十而立”、“网友原创”等论坛。我在“网友原创”是以“张明明”的网名发表了一个系列散文集《岁月如歌》。2005年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第七版刊登的“中青在线网事”栏目,“本月中青论坛十大热帖”第六名就是我写的《岁月如歌》,点击量达到15777次。在这个论坛里,我发的文章(散文和小说)要多一些,因为互动的网友有许多,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年轻人都有,观点也是千姿百态。大家相互支持、鼓励和肯定,让写作不仅有趣,而且还有意义。记得2005年4月《中青在线》活动策划部为纪念《中青在线》成立五周年时,开展“中青五周岁生日征求网友祝福活动”,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内容如下:
《中青是我的恋人》
中青是我的恋人,总让我魂牵梦游。爱就是阅读、倾听和参与,有话就说有泪就流。
中青是我的恋人,送给我知识和朋友。知识使我成熟坚定,朋友为我排难解忧。
中青是我的恋人,下线了仍然馨香依旧。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干一杯祝福美酒。
除了线上,线下我与《中国青年报》也有互动。中青报一直是我喜欢阅读的报纸之一。不仅喜欢阅读,而且还在报纸的“青年话题”栏目发表过几篇文章。记得那是2000年12月,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编辑李方先生打来的。他问我是不是给“青年话题”投了一篇稿?我说是的。李方说这篇稿件的立意不错,账算得也对,“青年话题”准备刊登。我听了以后特别激动。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同年12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条消息,称国家铁路部门在修建陕西宝鸡至甘肃兰州二线铁路时,为了保护一棵六百年历史的老槐树,竟多花了两千万元的建设费用。之所以要多花两千万元,是因为铁路要绕过那颗古树,需要延长铁轨、拆迁民房、安置村民、征用土地等等。读到这条消息,我很不以为然。古树当然需要保护,但为此多花掉国家两千万元(那是2000年时的两千万元)的建设资金,显然是因小失大,值得思考。我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科技、教育、文化、民生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把有限的钱投入到急需的地方,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先拿希望工程来说,四百元钱可以使一个贫困的孩子读一年书(根据当时的学费标准);再拿下岗工人来说,三百元钱可以使他们中的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得到保障(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我计算了一下,两千万元可以供养五万个孩子免费上一年学,也可以使五千五百多个下岗工人维持一年的最低生活标准。而一旦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下岗工人就业后为社会创造财富,其价值何止是两千万元人民币,这是一棵六百年的古树所不能做到的。
这就是李方先生所说的“立意不错,账也算得对”的意思。后来,这篇稿件刊登在2000年12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当然,我的观点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但是《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目的不是只刊登大道理或官样文章,而是关注那些值得思考和敢于提出疑问的话题,特别是那些不“随大流”、“人云亦云”的观点,或者说是那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题。不对读者说教,而是引发思考和质疑的兴趣,这样的办报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于是,我继续给“青年话题”写稿,如“诉讼语言应当实事求是”(2000年12月22日《中国青年报》)、“我苦恼,我是外行消费者”(2011年3月12日《中国青年报》)等。为此,我特别关注《中国青年报》。记得我去澳大利亚墨尔本看望留学读硕士的女儿时,即使看不到报纸,也会上网到《中青在线》阅读中青报的电子版,继续获得知识和参与互动。为此,我在2013年4月荣获《中国青年报》社颁发的“银牌读者”奖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