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的变化
(2023-11-30 18:35:03)
标签:
欣喜的变化作家张明普及急救措施方法育儿教育 |
分类: 随笔杂谈 |
从不会施救的围观群众看中国教育的缺陷
作者:张明
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发短信给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正在留学读硕士的女儿,问她从中学到大学,学过有关对于突发心脏病的急救知识和方法没有(这里指的是一般的急救方法,如上面提到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并非职业医生的要求)?女儿回答说没有。我上学的时候尽管很早,也没有学过此类知识和方法。而一些偏题、怪题、“奥数”和所谓的“脑筋急转弯”,我女儿高考时没有少做。
我们的教育,与其绞尽脑汁去编造、设计和计算什么怪题、难题,不如普及教育青年学生(包括志愿者)多学一些抢救生命的知识和本领,免得病人发生危机时,群众只会围观,而什么事情也不懂的去做。
我想起不久前,一位留学生因为多次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答应,这位儿子在上海机场拔出刀子将母亲刺伤后逃跑,幸亏一位外国人在现场采取急救措施,但当这位外国人向围观的群众大喊帮忙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中国人挺身而出。
也许有人会说,围观的群众中未必没有懂得急救的人,只是害怕承担责任或避免以后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才不愿意站出来。那就说明中国的大环境更有问题,别人的生与死与自己没有关系!?归根到底,中国的教育也是难辞其咎。
当然,我这样写并不是把中国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一来不是实事求是,二来我也没有这个资格,因为绝大多数人包括我本人都是中国教育的受益者,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但是,教育与所有的行业一样,面对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反省、调整和更新。特别是最近有新闻报道,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不能适应职业需要,还要回到学校进行整体的技能培训,既然如此,当初在大学期间学的那些课程又有什么必要设置呢?
回到刚才的话题,人的生命是第一重要的,也许未来我们也会遇到突发心肌梗塞的病例,要么参与抢救,要么站在一旁束手无策,再或者,倒在地上的正是我们自己,那时,我们(包括我们不在身边的家属)是多么盼望着别人能够伸出手来抢救自己的生命啊!(2012年1月20日发表在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