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欣喜的变化

(2023-11-30 18:35:03)
标签:

欣喜的变化

作家张明

普及急救措施方法

育儿

教育

分类: 随笔杂谈
欣喜的变化    

作者:张明

      11年前,也就是2012年1月,我在新浪博客发表了博文《从不会施救的围观群众看中国教育的缺陷》,引起一定的反响。留言中有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非常赞同我的观点。最近,我看到报纸刊登相关文章《让急救教育走进更多的校园》,其中提到仅北京市已有35所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等。教育部近日又公布了第二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覆盖高校、职校和中小学校。
       学习急救措施从娃娃抓起,这也是11年前我的愿望。因为只有实施急救行为的普及,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抢救更多人的生命。我看到了欣喜的变化。
       下面是我在11年前发表的博文。

从不会施救的围观群众看中国教育的缺陷

作者:张明

      不久前,我看到一个电视节目。节目主持人请来的嘉宾是一位医生,他谈到自己曾遇到的两个病例。这两个人都是参加马拉松长跑的运动员,一个人已经六十八岁,另一个人才十九岁。在一次马拉松长跑比赛时,两个人分别在不同的路段因突发心肌梗塞,失去意识跌倒在地。当时有许多群众围观。二十分钟后急救车赶到,但终因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间,这两个人都没有抢救过来。

     这位医生说,当人突发生心肌梗塞时,只有四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要用双手使劲反复按压患者的心脏,促使心脏恢复跳动,还要进行人工呼吸。错过这段时间,人就没救了。

 除了激烈的竞技比赛,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心脏病突发的人有不少,在急救医生赶到之前,如果我们懂得急救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急救能力,尽早采取抢救措施,也许病人的生命就能抢救过来。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包括上述两个病例)中,往往在围观的群众里,没有一个人懂得如何施救。

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发短信给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正在留学读硕士的女儿,问她从中学到大学,学过有关对于突发心脏病的急救知识和方法没有(这里指的是一般的急救方法,如上面提到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并非职业医生的要求)?女儿回答说没有。我上学的时候尽管很早,也没有学过此类知识和方法。而一些偏题、怪题、“奥数”和所谓的“脑筋急转弯”,我女儿高考时没有少做。

我们的教育,与其绞尽脑汁去编造、设计和计算什么怪题、难题,不如普及教育青年学生(包括志愿者)多学一些抢救生命的知识和本领,免得病人发生危机时,群众只会围观,而什么事情也不懂的去做。

我想起不久前,一位留学生因为多次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答应,这位儿子在上海机场拔出刀子将母亲刺伤后逃跑,幸亏一位外国人在现场采取急救措施,但当这位外国人向围观的群众大喊帮忙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中国人挺身而出。

也许有人会说,围观的群众中未必没有懂得急救的人,只是害怕承担责任或避免以后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才不愿意站出来。那就说明中国的大环境更有问题,别人的生与死与自己没有关系!?归根到底,中国的教育也是难辞其咎。

当然,我这样写并不是把中国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一来不是实事求是,二来我也没有这个资格,因为绝大多数人包括我本人都是中国教育的受益者,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但是,教育与所有的行业一样,面对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反省、调整和更新。特别是最近有新闻报道,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不能适应职业需要,还要回到学校进行整体的技能培训,既然如此,当初在大学期间学的那些课程又有什么必要设置呢?

回到刚才的话题,人的生命是第一重要的,也许未来我们也会遇到突发心肌梗塞的病例,要么参与抢救,要么站在一旁束手无策,再或者,倒在地上的正是我们自己,那时,我们(包括我们不在身边的家属)是多么盼望着别人能够伸出手来抢救自己的生命啊!(2012年1月20日发表在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