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语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原创)(上)

标签:
作家张明中华汉语到了最危险的《民主与法制》文化历史 |
分类: 文学作品 |

写下这个标题,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状况做了一个真实的描述。
在中国,只要你在街头任何一家书报摊上翻阅报纸,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字母词(英文缩写或者英语单词)夹杂在汉语读物中。例如:
“内地投行挺进香港IPO市场”(2012年10月22日《参考消息》);
“南科大学子将代表中国参加iGEM决赛”(2012年10月15日《光明日报》);
“国产喜剧,拿什么hold住年轻观众”(2012年8月27日《中国文化报》);
“QE3助推商品类QDII大涨”(2012年10月15日《新京报》;
“9月北京CPI上涨3%”(2012年10月17日《北京晚报》);
除了字母词,还有“汉夹英”词组。例如,“IT市场”、“IP电话”、“IC卡”、“卡拉OK”、“T恤衫”等等。形象的说,至少我有这样的体会,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英语字母词或“汉夹英”词组,就像吃米饭时吃到了砂子一样,感觉非常不舒服。
媒体上汉英大战的硝烟正浓,紧接着又发生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收录二百三十九个字母词的事情。这种汉英混杂使用并堂而皇之进入国家权威词典的行为,更加重了汉语使用的乱象,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严重影响了汉语的规范化和纯洁性,最终导致一百多名学者联名向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举报。
一、字母词与汉语混合使用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无论是汉语报纸和杂志,还是作为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物的汉语字典、词典,只要录入和使用字母词或“汉夹英”词汇,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规定。
什么是规范汉字?我以为,汉字的统一笔画和结构、汉字的统一读音和书写,汉字的统一组词造句的句法和语法标准,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汉语使用规律,这就是规范汉字。
什么是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我以为,在正式场合,尤其是汉语出版物使用汉语时运用规范汉字,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物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时运用规范的少数民族文字,而不是直接使用和搭配甚至“嫁接”、“植入”外国语言文字,这就是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由此可以看出,汉语中的字母词和“汉夹英”词组,既不是“规范汉字”,又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
二、汉英混杂使用乱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这种汉英混杂使用乱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1、国外大量新事物涌进国门。国家改革开放后,国外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许多新事物涌进国门,涉及并影响方方面面,这是原先相对封闭的我国社会所没有的。面对这些陌生的事物,作为思想交流工具的汉语一时无法表达,给了外来词一个直接插队“加塞”的可乘之机。这是客观原因之一。
2、汉语消化吸收相对滞后。面对新事物,从我国汉语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是可以采取兼收并蓄来消化吸收的。汉语中许多音译外来词和意译外来词,就是对国外新事物名称的表达,一般的规律是先“音译”,再“意译”。例如,旧时,当“电话”引入国门时,汉语无法表达,便采用英语名词telephone的音译“特律风”来表示。相同的情形还有“麦克风”(microphone)、“瓦斯”(gas)、“罗曼蒂克”(romantic)、“盘尼西林”(penicillin)、“布拉吉”(俄语名词)等等。但是,在人们使用过程中,不但了解了这些事物的性质,而且从汉语中找到更准确的名词来表示,逐渐淘汰了它们的音译词,改用意译。于是,“电话”替代了“特律风”,“扩音器”替代了“麦克风”,“煤气”替代了“瓦斯”,“浪漫”替代了“罗曼蒂克”,“青霉素”替代了“盘尼西林”,“连衣裙”替代了“布拉吉”等,经过这样的演变,汉语中的外来词更加完整、准确和规范。当然,有些外来词中的音译词在汉语使用中也有固定下来的,例如“沙发”(sofa)、“雷达”(radar)、“幽默”(humour)等,人们在汉语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名词替代,况且采用音译更有特色,也就沿用下来。在近些年,汉语中引进的一些英语音译词也很有特色,例如,“托福”(TOEFL)、“可口可乐”(Coca
3、新闻媒体的猎奇和懒惰。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使得许多平面媒体直接将英语字母词“植入”汉语句子。他们或者是因为猎奇、赶时髦、贪大求洋、生吞活剥、为吸引眼球,或者是懒得寻找和使用已有的汉语等义词组和缩短句子需要。例如我在引言中使用的例句:“IPO”是“首次公开募股”的意思,“iGEM”是指“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hold”是指“抓”,“QE3”是指“第三轮量化宽松”,“QDII”是指“境外市场证券投资基金”,“CPI”是指“居民消费指数”。那么,这些例句中的标题完全可以分别写成:
“内地投行挺进香港首次公开募股市场”;
“南科大学子将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决赛”;
“国产喜剧,拿什么抓住年轻观众”;
“第三轮量化宽松助推商品类境外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大涨”;
“9月(份)北京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百分之三”。
请看,这样一改,读者是不是一目了然?!
面对广大国内的读者,我们的报纸,能够使用汉语却不使用,非要用英语字母词表达,这是乱象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
4、相关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的失职和放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自然环境中有人到处乱扔垃圾,既没有清洁工人打扫,也没有执法和管理人员履行职责,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是一塌糊涂吗?语言环境也是如此,没有人爱护和清理,就是脏乱差。
从建设性方面来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和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应该经常对汉语中的字母词、“汉夹英”词组进行清理和引导,及时公布相对应的汉语词组。如果还没有形成准确的意译,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探讨。例如,有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将“T恤衫”写成“体恤衫”,有的语言专家建议将“卡拉OK”改成“歌乐”,这都是非常好的尝试,既不违反外来词的原意,又用汉字的形式接纳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