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巨匠访谈录[转载](上)

标签:
作家张明巨匠访谈录刘恒张艺谋文化 |
分类: 随笔杂谈 |
 刘恒:巨匠访谈录[转载](上)](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在中国所有编剧中,刘恒是相当独特的一个。在刘恒这里,“壁”似乎是不存在的。
他是一个作家,但他的作家入编剧之路走得相当成功,在电影和电视剧领域均留下了代表作。可以说,在小说、电影、电视剧这三大占领当代精神生活的艺术门类中,他切换自如,展现了均衡的才华。
每个人的路线都是不可复制的,但这并不妨碍后来者的模仿。能把作家与编剧,小说、电影和电视剧全打通,这种能力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但并非偶然。
虽然我们无法拥有上帝视角获悉一切秘诀,但在刘恒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我们可以捡起许多碎片,从这些碎片中观望出诸多不同的东西。
1987年是一个分水岭,从作家入编剧
那年刘恒开始接触电影,自此,刘恒这个名字跟影视密不可分。
《黑的雪》是刘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发表后,谢飞让他的文学编辑来找我,要改电影,非常之兴奋。”于是刘恒有了第一部电影《本命年》,此片由谢飞执导、姜文主演,导演谢飞凭借此片获得了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杰出个人成就奖)。
刘恒第二部编剧的电影是《菊豆》,此片改编自他的小说《伏羲伏羲》,由张艺谋执导,巩俐、李保田主演。
这部电影的责编是王斌,王斌以前主要做文学评论,后来成了张艺谋的文学策划。“1988年我34岁,那个时候圈子非常小。”也是因为《菊豆》,刘恒跟李保田变得熟悉起来,刘恒的第一部电视剧《大路朝天》也是由其主演。
当时,刘恒在文坛的主要作品如《小石磨》《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已经写出来了。
在刘恒看来,小说素养、电影素养和电视剧素养,虽然是同一种艺术感觉,但技术层面差别很大,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优秀小说家在尝试影视创作后,都以碰壁收尾。
《本命年》“小说和电视剧所受到的束缚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难处和便利。电视剧更像影像化的评书,啰嗦一点没关系,道理可以重复说。小说会受到一定限制,道理已经说完了,就没必要再扯别的事儿了。”
写剧本,不过是早年爱好的涌现
刘恒虽以小说成名,但其实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写剧本了。“那时候电影少,我看了一个电影之后,会把电影里发生的事情用剧本的形式记一遍,觉得好玩,其实是用非常土的方法训练。”
最初热爱文学是写诗,接着是写电影剧本、话剧剧本,后来才是写小说。写小说尝到甜头后,他一篇一篇地写,最后有人看中小说要求改编电影,电影这根筋又续上了。
张艺谋与刘恒
早年的爱好涌了出来,剩下的就是顺其自然。
写作能力究竟靠什么启蒙,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刘恒小学作文五分制只得三分。十五岁当兵后给家里写信,他自己早忘了这回事,家里还留着。很长时间后打开一看,发现就两行:
“爸爸妈妈,你们好!我现在很好,你们好吗?”
“这就完了。真奇怪,怎么没话说呢?那时候字写得很差。”
也是当兵的时候,刘恒买了小笔记本开始记日记,每次写日记前抄几段最高指示,然后写自己今天干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有什么心思,坚持记了几年。那时候刘恒突然迷上押韵,没有押韵的书,就把《新华字典》拿出来对着声母韵母一遍一遍地看,现在想来这是基本训练。2011年的歌剧《山村女教师》,刘恒押韵写歌词的能力派上了用场。
“但是电影的能力很独特,到现在我仍然不认为我掌握了它的窍门儿。美国好莱坞的一些编剧非常专业,把技术分析得很细致。如果不掌握技术,不会是一个好编剧。我还是按照早年文学的那种惯性,凭直觉写,我是业余编剧,不是专业的。”
后来刘恒跟《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见面了。麦基告诉刘恒,自己到世界各地演讲,讲五个案例,其中有《菊豆》。刘恒不太相信,去看了麦基的书,看到书里确实有,讲《菊豆》跟古希腊悲剧的关系,“我早年根本不了解古希腊悲剧,也许是不谋而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