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6月30日有报道说,据德国独立科学记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办的科学新闻网站For BetterScience上发布的消息,中国学者在数学领域共有65篇论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44所高校,其中包括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985”“211”院校。
国际媒体爆出中国学者批量性学术造假,这当然已不是新鲜话题,不过,像以前披露出来的几起重大学术造假事件,绝大多数都在医学生化材料等领域,尤其医学领域又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造假的重灾区。而本次被曝光的65篇论文,却全都在数学领域的。
而学术界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数学与生化环材等学科不同,数学不需要大量重复实验,证明和计算过程就摆在那,所以造假很难不被发现,公式造假即使能绕过评审,也会很快被同行发现,因此,被认为是一个不大可能造假的领域。但是,显然,这一次科学新闻网站For BetterScience上曝光的消息,刷新了人们的认识,也给学术界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如果学术风气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利益诱惑面前,学术腐败之风会不断弥漫扩散,从文科到理工科、从普通地方院校到全国知名高校、从国内走向国外,不会有哪个领域、哪个角落会得到幸免。
近年来,国际化成为中国许多高校的既定发展战略,国际发表成为高各校非常重要的评价指票,在许多时候,举凡项目、职称、获奖等评审,如果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成果,都已经是基本的门槛,而很多高校为了提升国际发表数量,每年都会斥巨资奖励,这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当然会大大鼓励中国学者国际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但另一方面,无疑加剧了学术腐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风险。
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当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尽管和我国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相比,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速成长相比,这些学术造假事件,只是日月之蚀,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在国际学术界屡屡曝出来自我国一些学者的学术造假丑闻,也严重损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它干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战略,同时也挑战了国际学术规则,给国际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困扰,因此,打击学术腐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必须正视的国际责任。
必须指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院所学风建设,重拳打击学术腐败,有效地遏制了学术造假之风的扩张,而在中国高校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一些学者造假歪风在走出国门,而国际学术界一些不良风气也在影响国内。而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学术领域的反腐,应该加强国际间合作,一方面,在要国内各校高加强国际学术规范的引进与教育,同时,要积极寻求与国际学术共同体,包括像科学新闻网站For BetterScience这样国际学术新闻网站多种形式的合作,学术腐败是国际学术界共同的敌人,国际学术共同体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学术造假现象的揭露和批评,它有利于中国高校克服与国际学术界由于国别、语言等形成的信息不对称,有利降低了中国高校发现学术造假的成本,因此,对中国学术风气的建设,是一种正向的建设性力量,只有通过充分全面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铲除学术腐败造成的障碍,高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