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填报志愿,跟风鄙视文科是另一种非理性

(2019-06-26 07:35:22)

高考成绩出炉,考生正在紧张地填报志愿之中。这是一个让人兴奋而又充满纠结的过程,尤其一些对高校环境不熟悉的考生家长,为孩子的志愿填报会昼夜难眠,茶饭不思。而社交媒体上,一些蹭热点的文章当然绝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各色人等都以权威面目出现以斩钉截铁语气给考生和家长下指导棋,而一种刻意放大的声音,则是历数学文科的种种不堪,告诫考生千万不要选文科尤其是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


鄙视和唱衰文科,当然不是今天才有,这个话题一点都不新鲜,40年前高考恢复伊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顺口溜就不胫而走,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对文科与其说是鄙视,不如说是恐惧。反思总结人生经历,许多人把十年浩劫时的坎坷遭遇归结于所学专业,这当然本身是一种错误的归纳,因为在极端荒诞的年代,学理工的知识分子遭遇悲惨也不知凡几,说学文科危险当然是一叶障目的陋见而已。而40多年后的今天,舆论对文科的鄙视,则更多是基于对现实利益的考量,认为学文科将来择业面窄、收入低。


我作为一名大学教文科专业的老师,当然拿不出太多有力证据反驳这种论调,许多人文学科专业就业门路不广、收入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一个事实。今天我也不想老调重弹,论述人文学科对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这些论述,对焦虑中的家长,未必有意义。但是,对于家长和考生,以就业市场行情为依据选择专业,一窝风地鄙视文科,是不是就是符合最基本的价值理性?


如果对高校学生变业信息做一些量化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年来,就业市场信息瞬息万变,高校各专业就业情况形势也是变幻莫测,前些年的大热门专业,近两年已经在就业市场上亮起红牌,而一些本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专业,近年来行情持续看涨。而且一个总体的趋势是,就业市场上这个变化周期正在加快。所以,需要广大考生和家长认真思考的是,今年参加高考入学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拣选是在4年之后,今天即使众口一词交口称赞的热门专业,4年之后会不会变得门前冷落?


那么,如果是这样,家长和学生在填报志愿应该怎么选择?我的建议是,与其在无比的焦虑中做押宝,不如尊重自己的兴趣,听从内心的呼唤。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自己做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好好想想,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学着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每天都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即使毕业后有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机会等着他,这个过程也会非常煎熬,而且在一种煎熬的过程中,怎么可能学好一个专业?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他当年高考时,父母和老师帮他选择了一个军队院校的理科热门专业,许多人看来,他毕业做军官,前程似锦绣,但他在大二时,毅然决然选择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考入一个985大学,学着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文科专业,去年毕业后,在成都做着自己选择的工作,报酬未必可观,但开心而快乐,我曾经跟他聊天,他说对自己当年大二时退学再高考,从来没有后悔过,反倒对当年第一次高考时选择志愿的短视,觉得教训深刻。


同时,我还要告诉各位家长及考生朋友的时,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许多都在走“淡化专业、强化通识”的道路,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许多学校还在努力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尊重学生入学之后的选择权利,甚至可以说,本科阶段的专业选择,其实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重要。所以,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学得怎么样。所以,志愿填报时的过度焦虑其实大可不必。


当然,写以上这些文字,决不是为当下中国高校的文科教育辩护。相反,我觉得大量优质生源的流失,应该成为各个高校文科专业的警讯,高校主事者应该认真而谦卑地反思这些年来人文学科发展战略,积极因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改革与调整步伐,方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文学科的需要,当然,也有助于消除很多家长和考生面对文科专业时的焦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