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莹们高歌猛进,学术共同体为什么形同虚设

(2018-10-26 19:46:20)

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按说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是,昨天,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报道《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在冰点周刊微信公号推送,即迅速刷屏,半天时间阅读量就冲破10+。报道披露,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长江学者梁莹教授几年来通过多种努力从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删除了自己100多篇中文学术论文,这种情急之下欲盖弥彰的蠢笨行为,以及她本人在课堂上公然表现的对教学敷衍和不屑,的确颇有些戏剧性,这可能是此文刷屏的重要原因。


不过,滑稽背后,隐藏着沉重的话题。从报道看,梁莹的学术论文抄袭性质严重而手段低劣,记者做一些简单比对,就已经一目了然。南京大学是国内顶尖级名校,该校的社会学院在国内高校也声誉卓著,高校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都设有学术委员会,无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还是各种学术荣誉评选,重大项目的结题验收,都有专家进行学术评价,各级政府部门实施的各类人才支持计划,也有专家组成的学术团队进行评审,但是,层层严格的把关,为什么不能阻止梁莹们用低劣的手段在骗取学术荣誉的大道上一路高歌猛进?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形同虚设?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南京大学时任院长周晓虹教授反复强调,当时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


的确,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学术丑闻闹剧,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陈进雇请农民工打磨制造的“汉芯一号”芯片,也由王阳元、邹士昌、许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负责人严晓浪组成的鉴定专家组做出了一致评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程序上显然也没有问题。


从制度设计的层面讲,“程序”是为保证“实体”公平而设定的,但是,现在奇怪的问题是,一套复杂的程序操作反倒让实体成为一种形式,表面上按部就班的程序“也成为一种推脱责任的充分理由,一切都由那个无声无息的程序负责。


由此可见,虽说各种评审在都有专家团队,但是,面对行政制订的诸多条条框框,专家发挥作用的实际空间极为有限。以南京大学当年选聘梁莹为例,南大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在学校的考核指标,总体科研能力弱,院领导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这时候年敷30年,即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的梁莹,自然会受学院领导青睐,因为在学校的考核体系中,论文发表数量是硬指标,所以,尽管考核中也有人提出异议,但学院领导站在学院利益的高度力排众议,也自在情理之中,院长虽然也是知名学者,学术权威,但在大学管理体系中,他很难把学术考量置于行政意志之上。


反思这类现象,不难看出,长期以来的行政主导,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学术领域的自治能力,一个真正意义上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充分的培育过程,当下应该做的,是真正落实学术自治原则,在高校中厘清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强化学术评审中的责任意识,让参加各类评审的每位专家都为自己的专业判断独立负责,发现问题要有追惩机制,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梁莹、陈进们高歌猛进之路,方有可能受到真正的阻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