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推动公民自治
(2012-08-18 17:23:27)
标签:
杂谈 |
按:这是应华商报之约写的一篇小时评。发表在2012年7月23日华商报评论版上。我很久不写时评了。近10年来的第一篇吧。
雨后成灾,这在北京已不新鲜。“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到北京看海。”这句话恶搞的,不是昨夜今晨,而是去年夏天。一年又一年,我们看到城市愈发光鲜,但一年逢一雨,我们看到城市仍旧不堪。
但是,在这一场雨灾之中,除了不断刷新的灾情纪录,我们还能看到让人欣慰的事情,那就是公民自治的力量在自媒体的推动下不断成长。
昨天到傍晚时分,北京已经灾象毕现,8点左右,微博上网友发出的帖子,还有街道上鸭子戏水,老外游泳一类的趣闻,但是,很快,大量的灾情报告、求助信息开始出现。而9点之后,我们已经看到一番新景象:求者呼,救者应,微博上有消息说,北京机场航站楼滞留数万旅客,于是,一批市民驾车奔机场,这一夜,仅一位叫@菠菜X6 博友就组织了二十来辆的车队从望京去首都机场接送滞留旅客。为了便于交警识别指挥,他们在微博上相约打开双闪灯,于是, “机场高速上,一辆辆双闪的车汇聚成一条温暖的线,让人感觉到力量和自豪。”这是相声小演员@学徒王健在微博中写的,他从10点起,先在回龙观附近参加救援,“一共将六辆熄火在水里的车推出危险区域。另外捡到车牌一个。”然后“洗了热水澡,喝口热汤奔机场!”
一个叫@岁月如刀27 的网友详细讲了自己的公司所在位置,说:“公司有水有零食有电视有电脑有WIFI有床有沙发有三国杀能洗热水澡!全部免费提供!……困在附近的可以过来避难!……我会通宵守在电脑旁!不用跟我客气!”
著名军事评论专家赵楚先生在微博上看到北京很多朋友提供自己的私人住宅、公司或其他帮助,他建议新浪微博紧急创建志愿救助公共ID,开放密码,集中发布信息。这位身在上海的军事评论家从21日晚22时起,把他有18万粉丝微博变成了救助平台,转发各类信息,协调各方资源,彻夜未眠,直到22日早晨6点多,一夜之间,他共发70多条救灾微博。
从线上到线下,有人动员,有人行动,有人协调,一场持续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的大规模的互助性救援活动开展起来,与政府的救援活动有效对接,一切都秩序而且有效率。
但这一切的背后,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更没有专门的领导干部,参加者的身份五花八门,从北京相声学徒演员到上海的资深的军事专家,共同拥有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公益之心。
因此,这是一个借助自媒体平台形成的“想像的共同体”,它虚拟也实在,它其实原本就深深扎根于社会深入,它就是中国民间生生不息的自治传统,只不过多年以来,它一直被怀疑,遭冷遇甚至被抑制。但是,不经意之间,当一场天灾或人祸突然降临,在政府猝不及防的那一瞬间,它总会尽情绽放,如夏花一般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