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华商报》怎么样回望大师

(2009-02-28 09:39:28)
标签:

杂谈

今天《华商报》要带领大家回望上个世纪的大师,但开篇即错。

 

“大师眼中的大师”一文,开头就是“冯友兰谈陈寅恪”,但所引的话“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这是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一文中所做的自我评价。这段话,非常有名,但到了《华商报》上,怎么把这段话,变成了冯友兰评价陈寅恪,真是莫名其妙。

 

另一篇《怀念大师,仰望人文的脊梁》文中有一部分谈陈寅恪: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这两段,基本照搬了2月20日《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http://wenhui.news365.com.cn/jy/200902/t20090220_2208671.htm大家可以去查。这种写作方法,至少恐怕不算规范吧?但关键是这段话中,所谓梁启超评价陈寅恪的部分,早已被学者考证纯系无稽之谈。这样以讹传讹,也有点对不住大师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