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足纹通行•漳州军饷”银元,目前在互联网上可查询到的有四种;
1、漳州军饷。郭沫若先生认为是郑成功进攻漳州时为筹集军饷,于南明永历三年至六年(1649-1652年)铸造的。现存世的“漳州军饷”银币又有叁种:
第一种是正面花押被解释为“国姓大木”,上方有“漳州军饷”字样,背面为“足纹通行”字样,两面皆汉字、无图,直径为3.9厘米,斜纹边,重量22-26克左右不等。
第二种是正面花押被解释为“朱成功”,上方有“漳州军饷”字样,背面为“足纹通行”字样,锁壳纹边,重量22-27克左右不等。
第三种是正面花押被解释为“谨慎”,上方有“军饷”字样,背面为“足纹通行”字样,银币的正面有2-4个花星,以2个花星的居多,重量27克左右。
根据郭老的这一观点,福建自铸银币的历史要提前近200年,由此,“漳州军饷”成为我国最早的地方自铸银币。但也有人认为是后人臆造之物。
互联网载,漳州军饷足纹通行银饼(臆造),少见,有打印三处,极美品至近未使用 。
2、1939年蒋仲川、王宋谦合著的《中国金银镍币图说》一书说漳州军饷斜边纹的一种签押是“曾”字,是曾国荃在同治三年平定漳州地区太平军 铸造发行过“足纹通行•漳州军饷” 曾国藩签字版银元。
同治四年1865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期间,克复漳州后铸造发行过“足纹通行•漳州军饷左宗棠签字版银元。锁壳纹边的一种签押是“左”字,是闽浙总督左宗棠于同治四年攻克漳州后所铸的。
钱币界称为“曾签军饷”、“左签军饷”。
3、咸丰时期,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三年四月,李石、林恭于凤山起事震惊全台湾,事起后军需粮饷暴涨,需款孔急,台湾府于台南开铸“如意”、“笔宝”银饼以应急需,六月林恭告败,遂遭处死,民变事平,所铸银饼钱币随即停铸,流用时间甚短,至今存世数量极稀。
“谨慎”军饷银饼,有人也称“谨性”军饷银饼。
现存实物实测,成色95%,直径:3.87cm 重:25.4g。正面上端横书“军饷”两字,下端为签字花押,多数人认同译文为“谨慎”,有些人认为译文应是“谨性”,尚有争议;背面上端横书“足纹”两字,下端竖写“通行”,“通”字有“方 ”头和“三角 ”头之别;正背面还饰有花星各一,或各二、或各三,或各四,花星的形态各异,有的四瓣,有的五瓣,有的成棱形,有的还有象征“万事”、“如意”的图案,并有边纹;有的币面还有流通行使过程中,银号或钱庄验含银成色而凿印的戳记“协”、“昌”。币面所有饰纹均系手工打印。 (文摘自互联网)
4、互联网上还刊有清(乾隆)时期铸造的合背“足纹通行、军饷《下带花押款》银饼”,尺寸39厘米。花押合一军饷银饼钱,下端为签字花押(谨慎或谨性)银饼,
尽管“漳州军饷足纹通行”银饼有这么多说法,但都是围绕着该漳州军饷银饼的铸造年代与签押问题存在的争议,且至今未有历史资料佐证。
本文要介绍的是另一种材质为铜的“足纹通行军饷‘谨慎’钱币 。
钱币经几百年日月,已形成黑古漆深厚包浆,但能从把玩磨损中的露铜部分辨识其材质是黄铜。
其币文书写形式和正反面3点9点位十字花饰同前述第3种(同治三年平定漳州地区太平军厚铸造的“足纹通行•漳州军饷” 曾国藩签字版银元的币文。 故可认定此品和以上钱币有“关联”,大概是“漳州军饷”另一个版本。
实测此“足纹通行军饷“谨慎”铜质币
直径40-40.7mm(非正圆);
厚1.8-2.5mm(厚薄不匀);
重19.58g(取直径2cm,厚度0.19cm比重8.9g/m3,按圆柱体体积与铜比重初算结果与实物币相差无几) 。
从此品不规矩圆形和不规整厚度以及币文“军”字宝盖顶笔划右端流铜;“军”右下十字花饰横笔流铜;“谨慎”竖笔流铜以及币面凹凸不平的状态看,此“铜元”绝对是手工铸造成型,而非机制成型币。币面凹凸不平断定是翻砂而成把称为“沙版”可能是合适的。
我上网查实,这种铜钱有几种相似的尺寸规格,更印证了此币是手工做成的推断。
a,在360图书馆中有“美丽人生”友展示的此钱:
直径41.84 mm 厚2.75 mm 重24.53g
b,“内蒙笑公”藏有此钱: 沙版“足纹通行军饷‘谨慎’” 铜样
直径41•5mm 厚 2•2mm 重22•7g;
至于这种铜质的“足纹通行军饷“谨慎”当时能抵多少“制钱”、“银子”却难以考证。我武断推断,此币的铸造有三种可能:
1是作为证实铸造钱的试铸(样)币。古代常常有用铜材试铸,满足要求后再换为银铸造的情况;
2是原本就是采用铜做原料铸造。
3是后人赝作的伪币。这种情况有可能有两种,一是清末赝作,一是民国甚至是现代赝作。从此币的铸造结果钱币实物观察,可以排除是现代赝作之物。因为,没有几百年岁月的氧化过程,此钱的黑古漆深厚包浆不可能形成。采用化学试剂形成的假包浆绝非可与之同日而语!
所以,真是赝作也是大清或民初的时候的老赝品,应也有其收藏价值。从好的想,倘若是当时的试铸铜样币,其价值就该另当别论了!
2020年10月30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