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年八月补铸完其父年号钱“泰昌通宝”,随即开铸“天启通宝”,终于天启六年。因钱币美观大气且存世略丰,藏家可求,而为人所青睐。
天启通宝钱分小平,折二,折十背文复杂,品类甚多。
据说,所用材质在天启三年前为“铜七铅三”, 天启三年贬为铜铅各半。白铜钱极少见,皆为官铸。
“天启通宝背十一两”钱中既有记值也有记重,廓上的“十”字意味该大钱记值“十文钱”,右边竖读“一两”二字表示该铜钱重量为“一两”,合起来就是该钱币“折十重一两”。
按明代记重单位换算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而明代1斤约合今天的596.82克,所以明代一两约合37克,一钱约为3.7克左右(见张传玺《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我们今日所见的明代小平钱一般为重3.4-3.6克刚好为当时一钱重量,天启背十一两钱一般重为34.4-37克,考虑到磨损等因素,一枚天启背“十一两”钱也差不多正好重十钱即一两。
我有藏品 “天启通宝,背十一两”一枚,重39.43g(显然符合规范),直径46.2mm厚3.2mm。
查该币为宽缘(5.5mm),穿口9.2mm。未见人工挫痕,但有自然磨损痕迹,如穿口系绳磨损的槽口。
钱币形制极为规整,铜质精良,字体深峻,地章平整,包浆入骨与钱币本身材质已自成一体。 币文除“一两”的“两”字右侧铸工有缺陷外,其余字体均清晰,压力深峻,书写方法和笔锋符合天启通宝钱文书法风格。
早期的天启背十一两钱,直径48mm,厚3mm,重31.8克,形较大而略厚。钱文有“两”字笔画瘦硬的特征,后期的则肥而圆滑。另外,背十一两的“贝”字 略为狭窄。有人研究后确定,“贝”字宽度大约在6-6.2mm之间。 是值得爱好者在收藏该种铜钱时参考的一些信息。
2020年5月17日撰稿于成都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