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的秘密,种在青春的森林里——《1980的情人》读后

(2011-12-25 09:00:47)
标签:

杂谈

爱的秘密,种在青春的森林里——《1980的情人》读后

 忘记加一句最关键的:卓越,当当,图书网站上仍然有售,另外也有于老师的《内秀》随笔集~~~


爱的秘密,种在青春的森林里

《1980的情人》读后

丛虫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清新又结实的小说,结实来自于一个巧妙的结构,男主角是叙述者和追寻者,而女主角才是驱动故事的人,谜底到故事结尾的一瞬间才揭开,揭开的同时故事也已经结束,这时才会发现,前面全篇写实的叙述,其实全篇都在抒情,阅读感受就是我一直跟着故事里的人在丛林跋涉,而到了结尾,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在飞翔。就凭这样的结构就可以判断作者是位上佳的小说家,写作技巧娴熟而且有足够的尊重,不玩弄,不欺骗,不夹带价值观,扎实地把故事说完了,从中领悟什么,得到什么,那是读者的工作,不是作者的。

 

小说语言有一种奇妙的清新感,男生宿舍,单位分的筒子楼,大学校园,乡下民居,地点在不断变换,而每个地点都被描述得生动实在,细节饱满,人物对话简短流畅,内心的暗涌澎湃而来,好几次,明明情绪已经到达极点,但仍然克制,只剩薄薄泪光和紧咬的嘴唇。从头到尾,找不到关于抒情和说理的华丽句子,讲述本身就是诗意的。正像所有人的青春。

 

我私心喜欢这本书的另一原因是书中的大部分地点我都很熟悉,紫竹院动物园万寿寺西单香山天安门,北京是高校城,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们在这里走过,爱和成长,喜悦和伤痛,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了印记。微博上作者于晓丹老师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变得认不出来了,我说只剩下了地名,其实我还想说的是,跟很多人一样,甚至跟我们自己一样,在时间里变得面目全非,只有名字还留在这里。

 

为了唤起更多读者的注意,需要特别提一下——其实这也是确实是这本小说的特色之一,这本书的性爱描写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我要用两个非常来形容,因为文学作品里实在是太少见优美好看的情色描写了,有些小说明明是好小说等一写到两性部分立即显得笨拙粗糙,这本书不会留下这样的遗憾。性的躁动,情欲和爱的焦灼,两性之间的矛盾和吸引,写得干净优美又异常真实。跟性和人体有关的描写当然不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但是这一部分的写作是太出色了,让我想到好看的雕塑和油画,看似静止,却有勃勃生命力在其中跃动。如果你跟我一样抱怨很多小说的情色描写不是粗就是黄要不就是傻,那去看这本书,能重新找回对文字的信任。

 

把现实生活平移到小说里是非常难的,要么是平庸乏味的流水账,要么就满口空谈让人望而生厌,《1980年的情人》至始至终保持了诚恳的态度,平静,坦白地保留了那一段生活,几个年轻人交织在一起的人生段落,秘而不宣的爱情,突然到来的死亡,缓慢焦虑的成长,一颗种子在土里慢慢发芽,长大,终于跟别的树一样,成了森林的一部分,关于青春的全部体验,深埋根底。

 

作者于晓丹老师是纳博科夫和卡佛的翻译者,她的小说也有这两位作者的一些特点,简洁优美,直白背后却有无限空间,叙事本领高超,也许这是好作家们共同的特点。要说缺点的话,我斗胆说一句,那就是女性人物才是真正主角,虽然有男性的叙述者,写他的笔墨也不少,但他始终不像女性形象那么鲜明丰富。洛丽塔里面的男女对峙的紧张是均衡的,我会同时记得洛丽塔和亨伯特,但是这本小说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女主角和女配角,或者说,男主角只是一个通道,去带领我认识那个年代的女人,爱情,和大学生活,至于他的身上发生的事情,我不大关心,又觉得谁没发生过呢——这是我的偏见。

现在的书越来越多,看了一本小说而对作者充满期待,这样的心情却不多了,《1980年的情人》我看了两遍,还打算再读第三遍,这只能怪作者,没有给我们更多新的小说,可是,我们又知道,好的小说很少能流水线一般批发生产出来,所以,期待之外,更需要的是等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