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王学圻:对生活不热爱了,就没有活力了
《梅兰芳》、《麦田》、《建国大业》、《十月围城》、《剑雨》、《赵氏孤儿》,年近60的王学圻,用不断的突破为大家奉献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的角色,也为自己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奖项和关注。在被称为“金牌戏骨”的同时,不年轻的他也被封为“师奶杀手”。
演技与魅力,双重加冕,在王学圻这样的年龄,是一个特例。
跟学圻老师聊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他谦恭、耐心、细致又娓娓道来,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既讲道理又说故事,提起曾经的军队生活场景,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回顾与陈凯歌、张艺谋拍摄黄土地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年轻时的激情四溢。说到合作的团队,他由衷地称她们是些特别能战斗的年轻人。说起儿子,他又显露出浓浓的慈父情怀。
谈陈凯歌:一直为他的情怀感染着
王学圻在陈凯歌新作《赵氏孤儿》出演其中极具颠覆性的角色——屠岸贾。这是两人25年来的第五次合作。没有毫无弱点的反派,残忍嗜血亦内心柔软的“反派”更真实,屠岸贾如是。陈凯歌评价屠岸贾是《赵氏孤儿》的戏眼。
王学圻坦言,拍摄这个戏的过程中,他每天都处在兴奋中,因为角色的复杂,让他获得了许多创作的快感。而这种快感,他从剧组的每一个演员的脸上,都看得到。他称陈凯歌让每个演员都收获了这种做演员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25年前与陈凯歌拍摄《黄土地》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王学圻如是说。
“拍《黄土地》的时候,他和艺谋两个都是光着膀子血气方刚的。那个时候他俩从学校刚毕业,当时我拍第一镜,发了一包方便面,是纸盒的那种,里面还有几个咬不动的豌豆。早上起来之后,黑不隆冬的吃完,坐着车走到山底下,天刚蒙蒙亮,奔着山头走,我一路小跑往山上跑,跑到半截已经累得不行了。出完汗,风一吹,头晕恶心!我就想:拍电影太不容易了!
最后拍完,我从山坡上下来,老远地看着大伙儿很安静。陈凯歌和每个人握手,包括灯光师,嘴上连说着“谢谢!谢谢”看见我过来,跑过来抱住我,说‘谢谢!’眼里含着泪。因为那是他第一镜的开始,梦想的开始!一直到现在,他这种精神始终未变。
拍《赵氏孤儿》时也是这样,每天拍第一镜前,把葛优和我叫到屋里,关上门,谁也不让进。把之前拍的戏梳理一遍,再把马上要拍的说一遍,每一次都很有感染力……”
“也很快能感染到你们……”
“我们俩就看着,然后根据自己想象的去演……每次演完之后,他都说:‘请两位过来看一下’,我们俩往回走,谁也不说话,因为都在自己的角色中。看完之后,再互相讨论琢磨。经常有记者问,拍摄中我们会聊些什么,我说基本都是聊角色,很少有空聊其他的话题,因为每个人都在戏的状态中,都是在不停地思考、修正的过程中,每天都是这样。”
陈凯歌的电影都承载着他的情怀,《赵氏孤儿》传达出的是一种“达人”精神。“您怎么看‘达人’?”
“我感觉凯歌对整个戏,尤其是对程婴和屠岸贾两个人下了很大的工夫。程婴那个角色更为复杂一些,忍辱负重,牺牲了自己的儿子,那也是大爱、大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达人。屠岸贾在我眼里是一个‘活人’,一方面他很真实,一方面他又十分复杂。演这个角色的时间里,我也在梳理自己,结束的时候,一度难以抽离。
凯歌一直在通过电影表达他的情怀和理想,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像《梅兰芳》里面有一句话很经典:“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我觉得这话真的很精彩!你真正的把敌人当作朋友就是天下无敌了,但真的很难做到的……”
谈儿子:现在想尽可能地弥补下他
王学圻在很多作品中都演绎过父亲的形象。无论是《梅兰芳》中十三燕对少年梅兰芳如同父子的师徒情,到《十月围城》中那个爱子如命的父亲,再到刚刚上映的《日照重庆》中为找寻儿子死亡真相而完成自我救赎的父亲。
在《赵氏孤儿》中,他仍是一个“父亲”——赵孤的义父屠岸贾。虽然某一个时间段的屠岸贾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恶魔,但在义子面前,他更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王学圻说在拍这个戏的过程中,他也经常反思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且经常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许多片断。每当有抱孩子的戏,他总是自责,当初没有抱过自己的儿子,儿子从没有像剧中那样腻在他身上撒过娇。
问他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他坦言:“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在王学圻印象中,除了小的时候从幼儿园把儿子接回来,喂水、喂奶、洗尿布等一些生活细节,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批评他这不好,那不好,没有给过儿子更多的关心。那时候,王学圻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对家庭和孩子的关心甚少,其中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进入教室之后,他冲老师点点头,老师冲他点点头,但老师半天没说话,最后笑着问道:“请问你是谁的家长?”“我是王大庆的家长!”,“王大庆是4年级的,这是3年级”。他竟然忘了儿子读几年级。
或许是身为军人的关系,王学圻会不由自主的把儿子当成士兵对待,他和儿子的关系更像是军队中的上下级。就连剪头发也要求儿子按照士兵的标准剪,在学校,儿子的头发总是最短的,他告诉儿子“你什么时候工作了,什么时候才可以随便留头发”。果不其然,一次王学圻在拍戏,已经工作的儿子来片场探班,儿子长发飘飘,剧组的人都夸:小伙子,真帅!“不过没几天,他又把头发剪的很短。“可能他已经习惯了!”王学圻无奈地笑。
让王学圻欣慰的是,说起以前的事,儿子经常对他说:爸爸,我理解!“比如那时我经常要求他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打扫教室时用锯末子蹭地会比较干净。那时他就嘀咕:爸爸,你这样做是一种享受,我不是,我不想打扫卫生。现在他长大了,逐渐理解了我的一些做法,这是我们那代人的习惯。”
在得到儿子“理解”的同时,王学圻也时常感到愧疚。因为曾经严苛的教育,让儿子现在有一个弱点——拘谨。他小时候我拿出一张纸让他画画,他总是在一个小小的角上画一棵小树……所以现在儿子在创作的时候,有时仍会被拘谨所限制。
王学圻笑言让儿子学画画属无心插柳。那时,为了让儿子不闹又有人管,王学圻送他学画画。每次送到老师家,老师画了一幅画,他下课回家就带着那张画拿给王学圻看。其实儿子根本什么都没画,而是去玩了一天,不过让王学圻欣慰的是儿子渐渐地喜欢上了画画,并且长大之后开始搞美术,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当执行总监。
可能是受父亲影响,有一个阶段,儿子很想做导演和演员。王学圻告诉他,做演员浪费青春,很多有才华的老演员一辈子都没有机遇,就这样过去了。“如果我现在没有戏拍,肯定也找点别的事干了。”
后来儿子去英国学习回来,和几个英国的同学经营了广告公司,但是赶上金融危机,公司在两年之后以失败告终。那时候,王学圻给了儿子许多鼓励和忠告:“你要生活,不工作就没有钱,没钱就没有饭吃。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他告诉我:爸爸,你放心,不管以后遇到什么辛苦,我也不会丢掉我的工作”。
现在的王学圻,一方面在尝试突破不同角色的同时,也想着尽可能弥补下儿子,总是想“换做是他小的时候,我肯定给他买这个买那个。好在现在也为时不晚。”说起儿子,面前的王学圻语调轻柔,一脸慈爱。
谈生活:对生活不热爱了,就没有活力了
做了大半辈子军人,也在很多影视剧中塑造过不少“主旋律”的人物,王学圻坦言,很多习惯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他的血液中。
比如说话很直很正,喜欢给人做“思想工作”。“记得有一次拍戏,看见一个女演员抽烟,我就说:抽烟对皮肤不好,要注意。结果第二天剧组就有人跟我说:人家都笑话你,说你是政委!喜欢给人做思想工作。”
这方面王学圻已引以为戒,毕竟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仍很严。“主要是习惯了。从小就‘一二一的’!我当兵的时候,早上天蒙蒙亮就要上操,有时跑着跑着,困得直摇头,两边老兵就把我一夹,我就闭着眼睛跑。长此以往,就成了习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我觉得年轻人参军很有好处,尤其作为一个男人,会让你有责任感、有毅力和吃苦的精神。平常看不出来,一遇事就能看出当过兵的就是不一样。”
的确,面前的王学圻老师,神态自若,衣装、坐姿一丝不苟。
“很多人都很好奇您的养生之道,你一直坚持健身吗?”
“严格说不算健身,叫活动,毕竟到了这个年龄。有空闲,我就喜欢多活动活动。我觉得养生、健身都要有意识,我从学生时期就喜欢单杠、双杠,坚持运动会使人精力充沛。我不抽烟不喝酒,还有就是保持情绪上的稳定和乐观。跟大家在一起拍戏,我都是爱说爱笑的。”
听到经常被人夸时尚,王学圻有些不好意思。“我挺喜欢时尚的,但是我不懂,常年在部队,我只知道部队衣服的号。别人问:王老师,你的衣服、鞋帽是多大号的?我答:帽子3号;衣服,正一!鞋是2号。人家听了一脸困惑。因为这些都是部队的说法。”
他笑言刚开始穿牛仔裤的时候特别别扭。“穿惯了部队那种宽松的裤子,刚开始穿牛仔裤怎么都觉得箍得特别紧。第一次穿,愣是没敢出门……”现在,让王学圻定义“时尚”,他说:时尚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活力。你对生活不热爱,就没有活力了!
所以,我始终要求自己保持一个乐观的状态,热爱生活。当遇到烦事的时候,先问自己,死得了人吗?死不了人,就能挺过来。”
本以为,能把《梅兰芳》中的京剧泰斗十三燕演得入木三分,王学圻一定是个京剧“票友”。他却谦言:“我不会唱,太难学了!记得拍这个戏时,我专门学了几段,每天都得拿着录音机放在耳边,一句得学两三天。演十三爷,我不怕在舞台上穿戏装、勾脸,唱戏,最怕生活戏不像,他们这行的人都挂相,一举手一投足都不一样。”
说到自己的生活状态,王学圻一副很带劲的神情。“喜欢运动,喜欢刷碗,不喜欢做饭,喜欢打扫卫生,喜欢打扫完以后坐在干净整齐的环境里喝茶,看书,听音乐。”
王学圻还有一个喜好是开车,他开的是越野车。“大部分时间在剧组,平常没时间开。所以,一般拍戏回来就围着五六环绕一圈。有时,开太快了,罚单就来了,去交罚单时,警察看见我说:呦,张玉贵来了!”王学圻曾演过刑警张玉贵。
已出版的BQ北京青年周刊锋周刊封面人物王学圻(感谢依迪菲提供我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