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升职再过把瘾 职场是一出戏

标签:
杂谈 |
徐静蕾:升职再过把瘾
学英文剪短发这次都下了狠心
场景一:朝阳公园附近,蓝色港湾,法拉利家居店。
蓝色港湾,与徐静蕾的公司相邻。徒步过来,也就十几分钟。我们约她在此拍摄封面大片。
走进拍摄现场,徐静蕾正在化妆。对面坐着一位儒雅的男士,走近他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说的是英文。原来一直自谦学英文“羞于开口”的徐同学已能如此娴熟地操练英文了?!
惊奇加佩服的过程中,我脱口而出:“静蕾,现在英文这么流利了……”
徐静蕾保持着在此方面一贯的谦逊,但也不乏稍许欣慰:“以前学英语我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在我要开始正正经经学英文了。我请了个英文老师,不论我在哪里工作都会请他过来,随时随地说英文。”徐静蕾介绍这位儒雅的男士就是他的英文老师。
这里要插播则花絮,前不久,徐静蕾在为她筹拍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去上海采景时,被某媒体拍到的跟随身边的“神秘男”,其实一点不“神秘”,就是这位英文老师。
继续听徐静蕾讲学英文的心得:“以前学英文,我喜欢在没有工作的时候突击学,那段时间每天都坚持,但一忙起来就停下来了……甚至经常躲着老师,看见老师来的电话都不想接。每次去国外,我都下决心回国后一定好好学英语。可回来后就忘了,毕竟大部分时间也不到……很多朋友都觉得我在学英文,但每次对话时还是说得不好。再这样下去一定还是原地踏步,丢不起这人……”
于是,徐静蕾一个月前下了很心,就是请个英文老师跟在身边。“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现在基本上我想说什么,都能表达出来了……”午后时分,风合日丽,站在被温暖的阳光沐浴的露台上,徐静蕾用英文跟老师聊北京的春天和朝阳公园附近的变化。
阳光下,徐静蕾的头发仿佛被涂抹上一道闪亮的光晕。她剪短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长发示人的老徐即使剪过短发也只是剪短而已,这次她也下了回狠心,索性变成真正意义的短发。“我只有小时候才留过这种比较碎的短发。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让我长时间坐在椅子上等化妆师化妆、梳头,会特别心烦。如果很快就弄好了,我就会心情非常愉快。现在头发变短了,就节省很多做头发的时间”。此刻的徐静蕾已造型完毕,她显露出一脸的轻松。
“短发最好的优点就是几乎不用怎么打理。而且洗完头发干的非常快,马上就能出去见朋友了。剪了短发后,我都比以前喜欢参加活动了,因为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造型。”
每个人都有不定性的一面,这一点徐静蕾老老实实地承认。“前一段时间,我突然又觉得短发留烦了。就用十多个发夹把头发全都梳了起来,觉得有时长发也挺好看的。尔后的那几日老觉得头痛,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卡子卡得太紧了,拽的头皮疼……”她有些无奈地笑。
“生活中的我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不喜欢单纯地做一件工作,但是如果让我同时做几件事情,又觉得脑子有点不够用。”究其原因,徐同学一言以蔽之:只是我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比如,在‘斗地主’中,就能更清楚地体现出我的‘矛盾’。我喜欢跟‘数学博士’斗,这样才觉得有挑战。但是如果总玩总输,我又很生气,会觉得自己笨……”看来,都是好强惹的患。
徐静蕾如此定义自己:我是个喜欢挑战极限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打得不好,也不愿意跟不如我的人一起玩,即使赢也不愿意。我就是宁可当凤尾,也不当鸡头。”
对此,徐静蕾还有一番理性分析:“为什么我‘斗地主’斗的不好,因为跟我‘斗地主’的人,都是一些做生意的人,他们从始到终都保持着理性的思维,沉着冷静,很有章法,从来不会冲动。虽然,我在演员中算是比较理性的人,和他们相比就超级不理性。通常,‘斗地主’时我只能理性20分钟,之后就想乱炸……”
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但是,对有些事情徐静蕾还是很“一根筋”,不想改。比如,她不爱凑热闹,很多人都怕一个颇受注目的事自己不去扎堆会露空,于是一股脑地涌进去,徐静蕾偏不,她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合地去国外度假、学英文。
“我觉得人要有一个基本的品质,拿的起放得下。我不太喜欢应酬、做秀,觉得那样太假了。所以我很不愿意参加那些没有熟人的活动,本来不熟悉还装作老相识似的……我是演员,能做到如此,但我还是不太习惯这样的方式”。
“哎,江月,我们认识多久了?”她突然问。
“十年了吧。我们第一次见面是约在民族饭店的咖啡厅。”那时,徐静蕾正在上海拍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我还在读研,同时在《北京青年周刊》实习。约徐静蕾采访是因为当时她主演的《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正在热播。剧中那个敢爱敢恨,不算漂亮,但个性十足的吕月月深深吸引了我……
如今的徐静蕾没了吕月月的“清涩”,多了一种成熟的干练,但仍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啊,感觉不到过去了10年……”我们都禁不住感叹。
但是,时间的确悄然滑过了十年,如今《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很多演员在生活和事业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徐静蕾自己也不仅仅做演员,她有了自己的公司,做过导演,创办了《开啦》系列电子杂志,还在博客方面创了很多“第一”。
徐静蕾就这样一不小心地步入职场……“我自找的职场生涯,希望不是我一生的盲点。对于一个只愿意居于自己看得起的人之下的,对于一个瞧得起的人不多的,对于一个眼高手低又缺乏耐心的人来说,职场意味着什么?!”其中的答案,只有徐静蕾自己能说得清楚。
过把职场瘾,不演杜拉拉
场景二:蜂巢剧场,电视剧《再过把瘾》开机发布会
现场主持人说美女云集,我觉得更准确说是“才女”扎堆。比如,监制徐静蕾,投资方代表李静、田甜、编剧霍昕,主演秦海璐等。
但闻,众才女异口同声在说一个男人的好,这可是个不多见的情景。这个男人是导演叶京。
徐静蕾说他好,一点不奇怪。当初《开啦》电子杂志创刊号发布会上,徐同学就力挺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还把叶京和主要演员请到现场。
我记得《开啦》第一期的封面人物就是叶京,是徐静蕾做的采访。
说到执导《再过把瘾》,叶京不讳言自己是最有资格拍王朔作品的。感觉,《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的方言就有王朔的影子。
这一点,叶京和王朔可谓惺惺相惜,两年前,我采访王朔,他也说近期他看过的最好的电视剧就是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他觉得叶京非常有才,后劲十足。
徐静蕾做《再过把瘾》的监制也是最合适不过。除了,她本人对叶京的欣赏,还基于她跟王朔有过多次默契的合作,而且,她主演的张元电影《我爱你》,就是根据王朔《过把瘾》改编的。只不过,她在影片中叫杜晓菊不叫杜梅。
徐静蕾在自己一步步深入职场的同时,还想向更多的人解读职场生活。7月份,她将执导一部大热的职场题材电影《杜拉拉升职记》。
“读聪明女人的书是种享受,会心,不累。书中所讲述的白领生活、职场规则,颇为生动有趣,同时实用得很——虽然我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职场’,但仍笃定地这样认为。”这是徐静蕾对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评价。
有评论说,徐静蕾的成长跟杜拉拉颇为相近。杜拉拉相貌秀丽,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傲人的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从一个朴实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一个专业干练的HR经理,历经了各种职场磨练……
虽然徐静蕾和杜拉拉的职业不同,但都属于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范例。老徐与“职场”的密切关系已显而易见。她是“鲜花盛开公司”的老板,平素要涉及公司和员工的管理,有关职场之道自然是学习的课程。另外,她创办了《开啦》系列电子杂志并任主编,其中刚刚又推出一本新刊,就取名为《职场》……
老徐介绍说《职场》在风格上除了保持《开啦》原有的清新格调外,也剖析了当下人们对社会、对职场的见解和观点。“目前,《开啦》系列互动电子杂志的状态还算稳定。我认为自己的杂志是最好的,可别人的也会觉得他们的是最好的。现在网络还没有出现非常有公信力的东西,无法判别谁是最好的。”徐主编对此的态度很清醒。
她的清醒还表现在对《开啦》逐渐清晰的定位。“在最初创办《开啦》正刊时,关于定位我自己都很模糊。其读者群从小女生到大女人,年龄相差也很大。不过,有一点相同的是,她们都很喜欢读《开啦》。这也是我让《开啦》系列化的所在。比如,《开啦街拍》的受众为年龄在20-27岁之间。《开啦职场》面对更多的白领受众。不过,我还想把这些杂志的定位更细化,想把《开啦》正刊做成高端的艺术类杂志……每一本杂志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看,都会有特定的读者群。”
“职场就是生活。因为每个人早晨起床后就要去上班,每天都生活在职场之中。所以,《开啦职场》主打上班族感兴趣的各种事。”徐主编讲起这些运筹帷幄,很有职场女性的风范。
虽然如此,徐静蕾表示她不会演杜拉拉,她想找一个20岁左右的新人来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