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林方丈释永信:我始终处在修行中

(2008-11-14 12:10:17)
标签:

杂谈

少林方丈释永信:我始终处在修行中

 

少林方丈释永信:我始终处在修行中 

 

少林寺与少林方丈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5公里处的嵩山少室山下,因环境清幽,周围俱是密密匝匝的树林,所以得名“少林寺”。意为“深藏于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年间,以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而著称,是一座有15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刹。

1981年,16岁的刘应成从安徽搭了老乡好几天的驴车来到嵩山脚下,然后从惟一的一条路上山,中间摸黑走了十几米的隧道,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进少林寺。当时他看到的少林寺是一个残破的院子、几十个老弱的僧人,还有20余亩薄田。

生于1965年的刘应成就是现在的少林方丈释永信。“一旦姓了‘释’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释永信如此定位在少林寺出家后的他。

1982年,香港导演张鑫炎执导的电影《少林寺》风靡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掀起了武术热。这个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不仅使李连杰一举成名,千年古刹少林寺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好奇。

当时在少林寺的释永信看了电影《少林寺》,“感觉拍得很好,其他没想太多,那时候在少林寺只要有饭吃,有事做就行了。”

1987年22岁的释永信成为少林寺住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寺院住持。1999年,释永信正式升座成为方丈。

“我觉得师父把少林寺前面1500年的衣钵传给我了,我要对后面的1500年负责。师傅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如何做方丈,而是如何真心向佛,乃至如何做人。”释永信如此定义作为少林方丈的己任。

自执掌少林寺以来,释永信的很多举动被认为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比如对寺院进行了大量建设、休整;成立了少林书局、少林药局;把古老秘方用现代手段挖掘整理出来等。

“创办这些机构和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为了弘法,也可以说是少林寺的一种新的生存模式,一个展示形象的平台。‘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少林寺的中心、目的始终未变。”释永信如此面对质疑。

1988年少林寺建立了一支武僧团,之后少林武僧受邀出访了世界很多国家,广受好评。有评论说少林武术是中国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2008年11月,由少林方丈释永信担任监制的电视连续剧《少林僧兵》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讲述的是明嘉靖年间少林僧兵协助抗倭将领戚继光保卫国土、抵御外侵的真实故事。这是一部全面展示少林武功传奇的功夫大戏,少林寺的120名武僧,200名俗家弟子、小沙弥都有参与拍摄。

在《少林僧兵》热播之际,我见到了少林方丈释永信,有了这次独家对话。

 

少林方丈释永信:我始终处在修行中少林方丈释永信:我始终处在修行中 

 

“我是以商业化行为阻止商业化”

自电影《少林寺》之后,出现过许多以少林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之下,您监制的〈少林僧兵〉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少林寺这几年的不断发展都通过《少林僧兵》中少林寺的实景拍摄有所展示,比如少林寺的建筑、自然风景和僧人生活,这与过去的少林题材影视作品是有所不同的。

 

该剧拍摄的过程中您探过班吗?

没有。他们是去年11月份在少林寺拍摄的,通常白天的时候我很少会走出院子,因为人很多不太方便。

 

您曾自谦说自己是挂名监制,但是我们感觉您挂名挂的很称职,据说您去国外访问的时候,都会把《少林僧兵》的宣传册随身携带,向国外友人推介这部作品。

因为这是我们文化公司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我们希望在收视率和发行率方面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以后用影视作品来弘扬佛法和少林文化打下基础,同时也增强我们自己的信心。我觉得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它能更简洁、更直接的传播佛教文化。

 

少林寺的历史有一千五百多年,而《少林僧兵》选择的是抗倭这段故事,是因为这段历史在少林寺的发展中更具意义?

少林寺的核心文化是出家参修,而少林功夫是参修的一部分。近几年,我们都能看到通过影视作品来进行功夫的传播是更能吸引人,更具观赏性的,特别是对普通大众来说。我们希望多推出一些像《少林僧兵》这样禅意比较浓,并且真实而完整反应僧人生活影视作品,这也都是我们将来所要考虑和安排的。

 

提到少林寺,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功夫,这会让人忽略对少林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吗,两者有没有冲突?

功夫是少林寺文化的一部分,功夫对大众来说接受起来更容易些,所以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我觉得通过功夫可以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少林寺的文化,两者并没有实质的冲突。其实,我们推出的功夫不仅仅是武术技艺还有文化层面和精神信仰层面,少林功夫所追求的主要就是这一层面其次才是技术层面。功夫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比较直接、比较方便,它是不会因文化背景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而遭到大众的质疑的。

 

您自1999年担任少林寺方丈以来,对少林文化的传承推出了很多举措,包括一些商业方面的推广,投资,《少林僧兵》也是商业拓展的一个方面吗?

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只投资品牌、技术、人力和文化,而在资金上我们并没有投资。商业推广是现在全球惯用的一种游戏规则。如果不应用这条规则的话,要想做些切实的推广很难。现在这种推广方式也得到了国内外普遍的认可,我们只是把电视剧当成一种载体,一种弘法的形式,但是最终目的还是弘扬少林寺精神和佛教智慧。

 

商业模式只是一个载体,您要达到的目的是发展文化事业而非产业。

中国的传统往往会对商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其实这些活动就像大家去电影院一样,你要想看电影就得买票,所以我把它当作是一种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我们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事业,过去我们的推广多以出版为主,也有口口相传,现在又加上影视作品,这些都只是传播的形式而已。

僧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生存与社会的进程是分不开的,少林寺15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都紧密相关。我们想把少林寺,少林文化成为一门学科,让各界人士都能参与,来研究它,来推广它,来发展它,这对人类对社会都是一个贡献。

 

今年两会期间,您曾提过要政府对寺庙的古本经书加以保护的建议,一年就快过去,这方面有什么进展吗?

国家的古迹保护部门对这个建议非常重视,领导还专门组织专家来讨论提案,并且对我提出的佛教寺院和民间古迹应该列入国家保护范围的提案都予以认可,国家也追加一些保护经费。我觉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量,如果保护不好这些,仅仅靠一些瓷器和青铜器这些有少量铭文的古物是远远不够的,还是禅门的信息量更大,我们从去年开始对我们寺院里3000多本古旧书加以保护,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很重要的。

 

作为少林方丈,您的MBA学历也很引人关注,它对您的日常管理和推广少林文化方面有实际的帮助吗?

我觉得学历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对事物拥有思考和判断力。在少林寺的品牌经营上,我借鉴了营销之父科特勒的一些理念,但还不够与时俱进。我不认为西方的、现代的就是好的,其实佛家的清规就是最早的标准化管理,而且完全数字化、量化,效率极高,只是管理成本需要降下来。我的经营思路就是以商业化行为阻止商业化。

 

少林方丈释永信:我始终处在修行中

 

“我始终处在一种修行的状态中”

电影《少林寺》中,僧人们诵经、担水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很想知道现在少林寺僧人一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早上5点起床,做一些洗漱;5点半一部分在坐禅,一部分在山上练功;7点钟在斋堂里面吃饭;8点钟开始接待一些香客、游客;中午11:30在斋堂里面集体吃饭,吃完饭以后,一部分僧人去休息,一部分僧人就开始换班。晚上10点钟左右休息。

通常,新人进来以后首先是背经,然后是读经,再进入禅堂里面去体验感悟,有潜力的送到外面佛学院学习,现在在外面读书的有50多个僧人。

 

我们逐渐看到,现在的僧人都有很高的学历,而且也很擅长使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比如手机、电脑、网络等等。

我不太了解过去的僧人是什么样的。但是认为现在的僧人学习文化、知识就和过去的僧人有区别,这是不了解佛教、不了解佛教历史的人才会有的想法。现在僧人和过去的僧人是没有区别的,他们的信仰和目标自始至终都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所看重的。

少林寺能不能兴盛,就要看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了。我们现在有一两百僧人,相当一部分是年轻僧人,还有待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禅堂里一些中老年僧人还是相当优秀的,他们的修持、学问、见解都很好。
不利用现代传媒,还保持着原有的那种形式,那我们肯定就非常弱势了,好的东西你也得拿出来给人接触啊,接触都没机会就更谈不上接受了。比如我们建立了数据库。我们的很多僧人都已经很老了,在短时间内要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传下去,靠言传身教是不够的;我们录入少林寺武术的一些套路、功法,这样以后人们就有时间有地方学。

其实,佛教的发展是不能和社会的发展脱节的。

佛教是靠人来传承的,而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国家和民族。佛教有一种报恩的理念,通常要报四种恩:包括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是离不开社会发展进程的。

 

您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要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国际交流,这样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吧?

属于的自己的时间还是挺多的。

 

您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修佛的状态?

一个人的修行就是在他的工作生活当中,不能说我固定在禅堂里坐着就是修行,这是误解。禅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走坐卧,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修行,我们始终生活在一种修行的状态,一种禅禁的状态里面。一个人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很难,我不可能达到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我的修行水平,修行水平是佛教界最核心的东西。对僧人来说,修行上不去的话,其他的都是暂时的,都是虚的。

 

现在修佛的人越来越多了,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这当然是件好事。因为佛叫人一心向善,通过学佛可以为这个社会增加一份谦让和谐。

佛教能够传入中国,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肯定是有它的文化优势。

佛家很重视“发愿”?

我刚才说的报四恩也是发愿的一种。我们基本上每天坚持要发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发愿其实就是目标,我们就是沿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经营的,没有愿是不能达到目的。


通常除了研佛方面的书,您还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

我看的多是与我们出家人生活有关或者是与修行有关的书,至于社会上一些畅销书接触的不是很多。

 

影视剧看的多吗?

不多。不是因为时间的问题,而是要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需要的话就一定会有时间。

 

作为出家人您的价值观怎样,您怎样理解幸福?

我们出家人的价值观是为了学佛,学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佛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既然我们选择了,就努力去做,也希望今生今世能达到目的。
对于幸福,佛讲究因缘,我们不会失去我们的机缘,没有机缘我们就等待,不会去强求。

 

作为少林方丈,您平时跟少林寺的普通僧人有距离感?

没有,因为佛讲究众生平等,少林寺是一个大家庭,只是这个家庭比一般家庭的人多了些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