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工读学校放牛班廖炳煌体验教育教育 |
慕名已久的为期三天的体验式课程终于要开始了,虽然跟炳煌老师有过一次一天的接触,却让我刚品出些味道又不得不匆匆结束。这次的主角是学生。我们之前的课堂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被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积极主动的,是个人在思维、情绪、认知上参与的所得。有别于课堂枯燥乏味的知识传递,体验式课程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如游戏(Game)及活动(Activity),因此,对于我们尤其顽皮、好动学生来说,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似乎并不是难题,可是学生能否全情投入?能否有“所得”?如何帮助他们有“所得”?成为了我急切想要关注的重点,或许对我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启发。
4月23日一早学校师生就带好了随身物品赶到了学校。升旗仪式结束后,全校师生集中到学校多媒体礼堂,由校长做三天活动的介绍和动员。我们学生对体验式拓展课程没有一丁点的感性认识。通过校长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从字眼上解释为: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抛锚起航,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没有未来的挑战。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遭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在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在冰冷的海水中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有两个很重要品质。第一、遇到灾难时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有逃生方法,尤其是集体逃生的方法。于是英国汉思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战争结束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验式拓展训练,校长还特意播放一段视频。这视频记录了炳煌在台湾给闲散青少年做的名为“On Light”的拓展训练。是由参加训练的台湾孩子制作的。看完视频,我们的学生个个羡慕不已。因为炳煌带着这些孩子完成了溯溪、独木舟、高空速降、航海、职业实习等一系列的拓展训练。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全校师生和来自各校的种子老师分乘3辆大巴士来到了江东素质教育基地,刚进基地大门,就远远地看到炳煌带着安全帽在高空支架上安装绳索。学生们开始兴奋了,纷纷询问:那就是我们明天要上的高空速降?上面就是台湾老师?安排好师生的住宿,已是上午十点。在基地的多功能厅内,炳煌老师和我们师生在简短的相互介绍后,就开始了体验式拓展课程。
炳煌老师拿出了一个比手掌略大的木盒,取出其中的铁钉,交给学生的任务是:如何将十一根铁钉不借助外力的作用下放在一根垂直放置的铁钉上,铁钉不能接触地面及木块,必须全悬于固定的铁钉盖帽之上。听起来很有些难度,学生能否解决呢?叮叮当当,伴随着钉子敲击的声音和学生热闹的讨论,他们的自由探索开始了。
这时,我突然发现,炳煌老师反复重复着这几句话:“可不可能?可不可能都是答案…这样(拇指朝上)表示你认为可能,这样(拇指朝下),你认为是不可能,请告诉我…我们知道:上课一般都有教学进度的压力,做个市场调查,可能不可能,反正都是答案…达成共识我们就吃饭了。”当时心里有些好笑:居然堂而皇之的把吃饭作为催促学生的理由呢?不过这个游戏确实有难度,一位又一位学生拇指向下,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坚持“可能”的学生寥寥无几。可他们依旧还在满头大汗的尝试着…讨论…动手…可是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大部分学生已经选择“不可能”而离开了场地,场外认为“不可能”的声音不断放大。这剩下的一小部分即使有人能成功,也只有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吧,何况,看起来要成功颇有些难度。那么这个游戏的意义何在呢?达成共识就去吃饭,那么答案不需要公布吗?结果不重要吗?我有些疑惑。直到最后给出的八分钟时限接近尾声,依旧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题。
好了,达成共识了:没有办法做到或者说没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该吃饭了吧!?只见炳煌老师却不慌不忙的把大家集中了起来。
“各位,请教两件事?究竟可不可能?认为可能的举手。”
“各位,重点来了,请问下,真实生活中会遇到这种情况吗?在可能和不可能之间徘徊?哪些事?比如说?”
可能和不可能?我努力搜索着记忆:本来认为学生在周末之前不能完成每周一诗的背诵任务,但是意外的是:每个人都流畅的背出了;计划周一开始读一本新书,一周至少读完这本书的三分之一,最终结果却是因为种种原因,计划的一半都没完成…原来我的生活中“可能”和“不可能”竟然信手拈来,“可能”和“不可能”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我陷入了思考。
“这个游戏是我15年前从美国学来的,前3天大家都认为可能,第三天都变(拇指向下)。当时说这是中国人的游戏,我想说:我是来自台湾的,不能丢中国人的脸,结果2天之后……”炳煌老师刻意停顿了下,然后用拉长的语调说:“还是不可能。”众人一下哄笑起来。但此时炳煌老师去不慌不忙地公布了答案,全场顿时鸦雀无声。http://s1/bmiddle/4838a7fdgbebc9dc52b00&690
“这个答案很重要,但是这个过程重不重要?请问一下,从我把铁钉盒拿出来,一直到现在你看到这个答案,刚才的过程里面,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炳煌老师公布答案后的一连串问话让我想到了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强调的此时此地的特征。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虽然过去的经验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是这些经验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能够变成什么样,因此当下的感受与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把握住了现在,才能更好的指引你的未来。
“这个活动,希望你们认真想三个方向:
1、在你的生活里、学校里面,会不会本来你认为可以,可是因为环境关系,同学、老师的压力,你放弃了。生活中,你会不会受到别人影响你就放弃了,话又讲回来,我们怎么样不受别人的影响,思考下。”
就像炳煌老师不断重复的“可能和不可能都是答案”“达成共识我们就吃饭”,生活中充满了这些不断干扰我们思维的“杂音”,有多少人、多少时候能真正听从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最初的想法?
2、刚才这个活动在什么动作以后,会变得什么机会也没有了?
大拇指向下的一刹那就没有机会了,同不同意?
学校里面、生活里面,如果事情发生的当下,你认为他不可能以后,他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有没有听过,事情发生以后,你的态度会影响你的高度。
3.认真思考,你们未来会遇到,真实的生活里面,学校里会不会因为你的一句话,别人就放弃了。特别是老师,当你位高权重时,你的一句话,孩子们就放弃了;同学,因为你的一句话,其他同学就放弃了。
接下来的叁天,让我们一起讨论和学习,怎么样给别人更好的影响。”
说完这段引导的话后,炳煌老师又让学生尝试用4根铁钉完成这个游戏,这次没有一个学生放弃……
在“达成共识之后我们就吃饭”这句话后,我们又花了将近半小时讨论。“吃饭”原来只是“幌子”,在本能面前,人们往往失去了一些理智的判断,却也是检验人意志力最好的时机。如果你够坚定,那么排除一切万难;如果你摇摆不定,那么随便一个理由都会成为“最后放弃的理由”。着眼于眼前的游戏,延伸至生活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避免问题,这是讨论的第一条线索,同时,可以发现,交错进行的另一条线索:现在-过去-未来。关于人生、关于自我的探索与思考,完全浓缩在了这一看似简单的游戏中。或许,人生处处有哲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发现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
一转眼,半天的课程接近尾声,当我走出多功能厅时,忽然觉得游戏能成为学校最好的课程。因为通过游戏能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思考生活,思考未来,帮助他们心灵健康成长。我想,余下的日子,炳煌老师还将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观察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