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永远的黄鹂》
(2014-07-27 16:23:04)
标签:
原创散文 |
分类: 漫步古典的天空 |
①黄鹂,单是汉字,就已构成视觉上的灿烂了;单是音节,就已充满听觉上的宛转了。“羽毛新刷陶潜菊,喉舌初调叔夜琴”,古远的诗句就在枝条上翠绿着。面对此情此景,谁不耳聪目明?
②仿佛凤凰栖于碧梧,仙鹤至于高松,只有翠柳,只有春天里的翠柳,才能展现黄鹂的全部美丽。鸟是树金黄的心跳,树是鸟翠绿的羽毛。黄鹂鸣于翠柳,是鸟在其中生命得以辉煌、人在其中心情得以超然的一种极致。黄鹂就这么一叫,天就澄明了,地就碧绿了,人就轻松了。
③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丽的画面:黄鹂早早醒来了,柳树早早就站在等待里,谁都不想辜负这明媚的春光。尽管这个春天来得太晚太晚,这是盛唐的秩序被打乱后第一个色彩清丽的春天。让花草落泪去。让马蹄纷乱去。蜀中的天堑之险,应该把喧嚣挡在外面的。浣花溪畔,有花便是韵脚,有水定在吟咏。那一刻,诗圣走在黄鹂的歌里,黄鹂歌在诗圣的诗里。“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其中的一个,便是诗圣自己了。看着一行深受鼓舞的白鹭,诗圣把耳朵望成了八方。黄鹂唱着,诗圣吟着,两个黄鹂奏出千年不去的绝响。
④我,就是被这一声绝响惊醒了的。沿着诗歌曲折的河流,我寻找千年之前的那个春天,那个明快的诗歌的春天。说白了,我在寻找一个答案:诗圣作诗1400多篇,出口就是经典,为什么独独一首《绝句》最为流传?为什么万里之外的那声莺啼一直响在耳边?
⑤大河的源头是一行行晶亮的泪珠。从一根树枝逃往另一根树枝,北方之大,竟容不下两对倦飞的翅膀。“三年饥走荒山道”,诗圣哀鸣着入川了。几间拙朴平和的茅屋,尽管还穿风漏雨,但足可以歇一歇落叶般漂泊的心灵了。翻过篱笆的千朵万朵浸染着诗圣的梦境;柴门吱嘎作响,可是邻翁来话家常?只一瓢浣花的溪水呵,就冲走了所有山外的风尘。诗圣沉郁不起来了,诗风陡地一转,变得明快活泼、恬淡朴素。入目翠绿金黄,入耳宛转悠扬,诗圣哪有心思去惆怅?这破破烂烂的茅屋,不就是一棵苍翠劲健的大树吗?
⑥社会嘈杂了吧?生活无聊了吧?环境污染了吧?那就读读诗圣的《绝句》吧。曾有一页日历沉重得几乎翻不过时,我目光的翅膀一时竟无枝可栖。忽听两岁的女儿小雨咬字不清地背着《绝句》,眼前不禁一亮:那千年之前走在春光里的不是诗圣,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屋能盖头,田足糊口,小老头品尝出了生活的富足。
⑦对于黄鹂,孙犁先生说:“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对于诗人,他们的灵感,是要泥土和大地来孕育,他们的诗篇,是要和老百姓紧紧相连的。
⑧诗圣之所以为诗圣,是因为他比我们更清楚风雨之后阳光的重量,更会选择一棵平凡的翠柳,然后放声歌唱。
[训练]
1.为什么“只有春天里的翠柳,才能展现黄鹂的全部美丽”?
2.“大河的源头是一行行晶亮的泪珠”的含义是什么?
3.诗圣入蜀后的诗风是如何转变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诗圣的《绝句》最为流传?
5.本文主张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请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
1.黄鹂鸣于翠柳,是鸟在其中生命得以辉煌、人在其中心情得以超然的一种极致。
2.诗圣的诗作如同一条曲折的大河,诗圣入川前,适逢安史之乱,生活充满着艰辛、痛苦,因此诗作沉郁、惆怅。
解题提示:注意第④段“沿着诗歌曲折的河流”,第⑤段“从一根树枝逃往另一根树枝,北方之大,竟容不下两对倦飞的翅膀。三年饥走荒山道,诗圣哀鸣着入川了。”
3.由沉郁变得明快活泼、恬淡朴素。转变的原因是生活境遇的改变。盛唐的秩序被打乱后(或安史之乱爆发后),诗圣被迫逃难,生活困顿;入川后,尽管条件依然简陋,但足以歇息落叶般漂泊的心灵。
解题提示:第⑤段“诗圣沉郁不起来了,诗风陡地一转,变得明快活泼、恬淡朴素。” “几间拙朴平和的茅屋,尽管还穿风漏雨,但足可以歇一歇落叶般漂泊的心灵了。“诗圣哪有心思去惆怅?”
4.一:《绝句》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当生活陷入困境时,要像诗圣一样,品尝出生活的富足,自得其乐。二:《绝句》的创作灵感,是从生活中孕育出的,是和老百姓紧紧相连的。
解题提示:一注意第⑥段“社会嘈杂了吧?生活无聊了吧?环境污染了吧?”“曾有一页日历沉重得几乎翻不过时,我目光的翅膀一时竟无枝可栖。” 第⑧段“更清楚风雨之后阳光的重量”。二注意第⑦段和第⑥段“那千年之前走在春光里的不是诗圣,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5.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失意、挫折时,也要看到生活的亮色,珍惜生活,把握现在。
解题提示:重点体会第⑥段和第⑧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