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共同关注 |
义乌的悬念
太阳刚刚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义乌,这座宁静雅致的江南小城,早已经人语鼎沸,人流如织了。讨价还价的买卖声中,间或还能听见许多听不懂的外国话。在朝阳中,很容易看到肤色、眼睛和我们大不一样的外国商人,迈着匆匆的步伐,探询、穿梭于义乌林立的商铺中。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活力已经改变了这座小城的面貌。如今的义乌小商品城早已脱胎换骨成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也正在兴建新的小商品交易平台——义乌国际商贸城,喊出的口号是“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然而在买卖繁荣的背后,是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义乌真的能够成为国际购物天堂吗?
价格优势的“危机”
义乌,中国最早、最大的小商品集聚地。早年的义乌货郎走街串巷推销小百货,使得义乌小商品充斥到农村城市的各个角落。随着国内各地小商品市场的争相模仿和自身的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外贸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据义乌市场发展局资料显示,截止到2002年12月中旬,已有200多家国外贸易机构在义乌设立了办事处,每天有近3000名外商到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货物,义乌小商品已出口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近80亿元。走在义乌街头,随时可以看见来自各个国家的外商。经记者实地考察,每天来义乌的外商人数近3000。记者与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商人攀谈得知,他每年要来义乌采购礼品4次,采购总额超过25万美金。这名叫艾哈麦德的外商来义乌,是因为自己在巴基斯坦生意的稳步增长,为避开当地的批发环节而直接来义乌采购的。
记者采访的所有中外商人,对义乌商品印象最深刻的都有一点—价格便宜,非常便宜。
义乌是一座市场交错的城市,商业气息十分浓郁。义乌小商品城由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这3个市场簇群组成,共有商位34000余个,交易小商品10万余种,几乎囊括了工艺品、文体、袜业、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
篁园市场一位伞具经营户说,他的摊位每年的交易额约有200万元,从2001年开始外贸占总交易额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已经超过40%。据这位摊主分析,这一情况在今年内将得以持续。而外贸增长的同时,内贸却大幅缩水。由于全国各地小商品市场的争相模仿,内地来义乌小商品城采购的人数大大减少,外贸成为近两年来保障义乌经济稳定增长的原动力。
在义乌外贸增长和内贸缩水局面出现的情况下,小商品市场集团开始建设国际商贸城(福田市场)项目。目前该项目第一期福田市场已投入运营,虽然各种配套设施齐全,但场内交易的外商并不多见。为什么呢?外贸增长并没有给义乌市场的商位需求带来压力,却大大缓解了内贸缩减给商城集团带来的负面效应。资料显示,2002年加入WTO后,义乌外贸出口较上年度增长了90%,这个数字是可怕的,也不会是长久的,由此而大兴土木是不周全的策略。 新建的福田市场共有7000余个商位,各种设施比老小商品城篁园市场以及各类专业街先进得多,势必会造成铺面租金的增加,加之新市场开始阶段的生意并不景气,只会对篁园市场和各专业街的客户起到分流作用,无形当中福田市场和篁园市场成了竞争对手,从而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商家获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成本增加。
据一些外商介绍,之所以来义乌采购小商品就是冲着这里的商品种类齐全和价格低廉而来的,他们担心整个义乌市场的扩建和新增交易区会提高小商品的价格,而导致自己的交易利润下降。
另外随着市场面积的扩大,但可交易商品并没有因此而大幅增加,而外商花费在商品比较、甄别上的时间却增加了,这意味着交易所需时间成本增加,同样采购一批商品,花费2天时间打探得到的商品成交价和花费半天时间的价格相同。
福田市场只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第一期,紧接着陆续会有后续工程开工,这种市场扩张明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义乌当初之所以“兴市”而采取的循序渐进策略是背道而驰的。
在义乌开设贸易中介和贸易办事处的一些外籍机构也反映,义乌不但商位租金昂贵,办公租金也令人咋舌。外商欧斯曼主要做工业缝纫机及配件出口,他的客户集中在阿富汗、沙特等中东国家,他在义乌红楼宾馆413的办公房只不过20平米,年租金要3.6万元,而且这已经是下调后的租金了。篁园市场附近稠城中路上的一间铺面,月租金超过万元。如果不是外贸增长,这样的租金对于国内商人而言也是比较沉重的。
外来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以及遍天下的义乌商人使得义乌在原材料采购上有一定渠道优势,这两点再加上作坊企业投资小的优势,以及大市场格局迫使商人不断降低制造成本,使得义乌商品便宜到极点。在义乌,1元钱可以批发3根手机绳,商贩倒卖后的市场价格是15元,也就是说,来一次义乌有可能使1元投资增值15倍。
成名后的义乌商人和商城,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优化商品组合,生产那些靠品牌产生丰厚利润的名牌产品,而只是龟缩在用低劣小商品所挣的辛苦钱圈造的“天堂”里乐不思蜀,浙江省是个“名牌大省”,但在义乌这个小商品高度发达的地域,名牌却少的可怜,仅有浪莎等一两个知名品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堕落。
盲目投资为哪般
如果说早期的义乌市场形成完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那么现在的“造市”就有房地产运作的嫌疑了。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福田市场)发展商是义乌商城集团股份公司,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就达420亩,工程投资额达7个亿。
依国际商贸城的档次和规模,其市场内的经营产品应该是更上档次的,事实也是如此,福田市场交易的产品质量和价格较篁园市场要稍高。而外商青睐义乌小商品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价格和种类,来义乌采购的外商中有超过60%为阿拉伯人,阿拉伯商人十分看中商品的价格。
以房地产观念来开发市场,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房地产项目的销售率,还是市场能否真正“成市”、“兴市”?商城集团开发福田市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搭上外贸增长的东风,为上市公司的赢利考虑?
纵观国内的专业市场运作,如果培育市场和商业收益不能结合起来考虑,最终打造的将会是个死穴。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一种现象,一个市场起初很红火,但一加入房地产项目运作的手法和概念盲目扩建,往往最终夭折,这种例子在安徽合肥的各类专业市场运作中十分明显。如安徽最大的烟杂批发市场,也叫“廿铺批发市场”,位于合肥市东廿铺。这个市场原来很红火,在1995年,这个市场好的经营户日营业额达几十万元。后来扩建成新长江批发市场,新长江市场一期工程倒还可以,然而随后的市场越建越大,最终落了个冷清的结局。
义乌市场虽然是国内小商品交易平台的航母,但如果不注意在扩张策略上加以克制,最终也将吞食自己酿造的苦果。商城集团是国际商贸城的开发商,同时又是上市公司。而国内上市公司为追求业绩表现,造出“利好”消息的已屡见不鲜。
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专业市场实行“管办分离”的精神创立的,政府还是客观影响商城决策的,这就使政府可能会“鞭策”商城发展和“参与”规划。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几期如果全部建成,政府或市场经营者可能会分批将包括篁园市场在内的,其它市场的经营户有组织地迁移,另外就是加大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招商力度,但这样也未必能让整个市场大盘欣欣向荣。
首先,义乌市场经营户的结构决定了招商效果不会太明显。市场经营户主要是厂家设立的办事处和一些纯粹的贸易商,而义乌市从1982年创建至今,前后20载,可谓名声在外。市场经营了这么多年,打算在义乌市场设立办事处的早已经设立,而稍微好一点的产品和商家是很忌讳以义乌市场作为市场流通渠道的,这正是义乌整体市场形象对自身发展的扼杀。
义乌缺什么
城市运力紧张
义乌小商品市场整体规模增加了,但交通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问及外商对义乌的城市印象如何,很多人先会说一些赞美之辞,然后就会提到一个很切实的问题,义乌的交通秩序太差,出租车太少。
义乌的城市交通和其它城市一样,主要由公交车和出租车构成,然而现有运力对于语言有障碍的外商而言,显然是不够的,义乌的各种交通工具混杂,本不宽敞的路面时常拥挤,出租车很难乘到。
外商来义乌的时间安排一般很紧,而城市运力的紧张使得外商要额外花费一些时间在交通上,这对于国际小商品城的整体品牌形象也极为不利。
市场周围的制造业水平低劣
在义乌,很多工厂还处于作坊阶段,是老板的原始积累没有完成还是其它?义乌的民间资本很充裕,在浙江仅次于温州,但制造业并未因此而上台阶,个中原因是什么?
义乌市场的形成原因和交易特性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解释,商品便宜,商品利润有限导致义乌商家大规模生产的投资风险加大,在内贸缩水的今天,义乌商人不会冒这个险。
在义乌的九连工业区,所见的一些工厂明显带有家庭工厂的特征,4—5层的民宅不仅是老板的居所,同时还是工厂和员工宿舍所在地。
小商品集散地的地域商业特征,使得义乌出现了这样一种链条:小老板开办小作坊,小作坊生产小商品,小商品到小商品城交易。
外贸的大幅增长有可能会塑造一批企业的成长,但不可能整体提高义乌制造业的水平。换句话说,如果义乌制造业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那么也许它的外贸出口反而会减少,义乌国际商贸城甚至会因此夭折。
商人素质制约外贸发展
义乌海关开会经常提到一个笑话,有人在胸罩出口的报关单上,填写的重量是每个胸罩6公斤重。这个笑话直接反映了义乌商人的职业素质还不足以将外贸进行到底。在义乌,很多商人不会说普通话,不懂一些基本的外贸常识,却又不舍得聘请翻译或者不信任翻译,这些都是外贸增长的不利因素。
随着义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还给了一些心怀叵测的商人可趁之机,一些假洋商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义乌当地商人的血汗钱纳入囊中,究其原因还是义乌商人的知识有限,不懂得商业风险的防范,往往吃了黄连还有嘴说不出。
2002年底,有林姓中年人假冒韩国女商,虚假注册皮包公司,利用义乌商人好利的薄弱点,假借合资,帮助买二手生产设备或帮助联系出口商品为名,在短短几个月骗得当地几个义乌商人总计人民币600余万。而在2001年已经有韩国商人在义乌行骗得手1800万逃脱后。
在义乌,当地商人和外商交易需要两种外援——翻译或者计算器。带翻译的是那些一点中文都不会的外商,而用计算器的则是和稍懂汉语的外商报价,由于交流障碍,经常导致交易信息不能正确理解,生意的成交率也因此减少。
经营意识和手段处于低级阶段
义乌商人重利轻名,往往即使产品在质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市场交易价格却不上涨,为什么?品牌意识的薄弱和经营手段的原始使得义乌商人常常事倍功半。
在这个小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OEM贴牌生产大有可为,也确实有很多义乌商人在玩最初级的“OEM”,在义乌商人看来OEM仅仅是贴牌生产,如果要创名牌还是要学习一些大企业,有自己的流水线。其实不然,现在市面上的“花花公子”皮鞋、“华伦天奴”手袋等,有几个不是OEM的?这些商家的成功是靠渠道运作创立名牌。很多在国内叫得很响的舶来品,其工厂在母国和义乌的工厂规模没多大区别,但它拥有超人的经营手段,所以它们走出了自己的国度,成为了世界品牌,而义乌商品却没有。
如果义乌把模仿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劲头,转化为钻研和模仿高超的经营手段,义乌也许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小商品城,生产出属于自己的“耐克”鞋。一味地追求利润,使义乌商人普遍在经营上只有策略而没有战略,不能把握自己企业的走向,这种听天由命的经营理念应该摒弃。
义乌商人走出去对市场造成冲击
“义乌当地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在义乌你可以经常听见这些抱怨。但没有人去仔细思考为什么当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而义乌商人走出去发展就是造成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
义乌的很多商人纷纷携带资金去外埠发展,有开工厂的,有开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这一切所造成的客观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削弱了义乌小商品城的整体竞争力。有的客商考虑运输费用而就近采购,有的地方出现义乌小商品城的翻版,吸引了当地和周边商人采购。
仅合肥一地,就有“安徽义乌小商品城”、 “安徽大市场”和“长江批发市场”,上面3个市场现今的日子都不好过,这是一种“服务过剩”现象,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市场。
市场最惧怕什么?就是人气减弱,义乌小商品城人气被一些地域市场蚕食或瓜分,义乌市场的内贸交易额下降证明了这一切是事实。
义乌商品还没有“世界竞争力”
国内的学者曾经透过义乌的小商品来解释中国商品的“世界竞争力”,因为在发达的日本国的“百元店”以及世界上最贫困的阿富汗都充斥着那些标着“MADE IN CHINA”的小商品,仔细打听是来自于“CHINA YIWU”的小商品,这也是义乌商人甚至义乌商城、义乌政府经常陶醉的。
如果某天义乌产的笔记本电脑,和IBM一样配置,价格却只有别人的一大半或者更低,那么义乌商品才可以称具有“世界竞争力”。我们的商品更多情况下被别人当成一次性商品,这是件悲哀的事,哪能宣扬或标榜?
2003年2月15日,义乌的“北方联”托运市场发生了一起因争夺业务而造成的爆炸案,两个业主殒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此次事件反映了义乌的某些经济增长有些“传说”的成分。发展地域经济无可厚非,但其初衷一旦违背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考虑其中真实的制约因素,就有可能适得其反。今天的义乌,正在探索一条通往国际“采购天堂”的路,生死未卜。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