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露天电影:难以重现的童年牧歌

(2009-11-04 20:58:02)
标签:

无绪先生

露天电影

杂谈

李连杰

文化

分类: 无绪生活

露天电影:难以重现的童年牧歌

 

前几天的晚上,正在家里交替着看央视一套的《沧海》和央视八套的《冷箭》。外出有饭局的妻子来电,说是回家到了小区的花园,看到正放映着露天电影,让我下来看看。央视的两个戏也不错,我还正犹豫着。妻子说,下来嘛,感受一下气氛,怀旧一下。我想想也是,大学之后,该有近十四年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来到小区,露天电影放映的是《赤壁(下)》,电影已近尾声。本来晚间在此散步的人就不少,加之有电影观看,人数还算可观。不过,气氛和感觉确是与记忆中的露天电影大相径庭。露天电影:难以重现的童年牧歌

在文化生活馈乏和传播媒体单一的上世纪,特别是在我大学以前生活的海南农场,看一次露天电影,无疑是当时仍保持着较原味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方式的农场人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那时,电影可不是想看就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都得由农场电影队来安排,近50个连队,平均一月不到一次。足见当时文化生活之稀罕,但对比文化生活极盛的当下,反见当时人们精神饱满、人心向善、社会和谐,这不知算不算得上是文化的反熵现象?电影队来与不来,也极少事先有通知。夕阳西下、炊烟袅起的黄昏时分,拉着放映器材、车尾搠出两支长长的竹竿支架的解放牌驶进连队,早就被习惯于此时打尖的我们“火力侦察”锁定。一伙儿时的同伴刹时四散奔跑欢叫:“回家吃饭喽,晚上看电影喽!”,就这么着,消息瞬间传遍每家每户,这种无成本的“广告效应”,该是羡煞现在重金开路的电影发行公司了。

孩子们回到家,自然是不停地催促父母饭菜做得快些,吃饭也是胡乱的扒拉几口,然后提上小板凳,邀上左邻右舍的同伴,抢占有利地形去了。孩子们到的时候,总是离电影开演还早着,电影队的工作人员要么在架机子,要么砸钉子拉线固定荧幕支架,我们多会一群叽叽喳喳围看,碰上和眉目善的,也许会给我们讲解一下放映的原理,但多数时候,遇到的都是对我们吹胡子瞪眼、大呼大喝的家伙,追赶着四处驱散我们,要知道,能在电影队工作,可是当时农场的好差事,到连队里来,队里多会以酒菜招呼,他们都神气、骄傲、甚至霸道着呢。有一两次,可能个别人酒喝高了,逮着了我们伙伴中跑得慢的,他拗着小伙伴的手腕往上提,痛得直哭。家长来了,生怕影响电影放映,也只能忍气吞声,只能指桑骂槐地痛斥自己的孩子,孩子要哭个不停,家长脸上挂不住了,情急之下,小伙伴可能还得挨上一两下。露天电影:难以重现的童年牧歌

大人们三三两两的来了。看电影是当时的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也是重要的集会时候,大人们多半是洗了澡的,通常还会装扮修饰一番,穿着平日不轻意穿的衣裳。在电影开演前,相互间还拉拉家常,内容也无非是说说东家长论论西家短、暗自在子女学习方面较较劲儿,以及交流农事和收成。好孩子最喜欢这个时候的了,叔伯姨婆总会轮着夸赞,甚至赢得若干个亲妮的拥抱。调皮的孩子就没这么幸运,这个时候,往往是一个自己劣行集中发布的信息平台,除了叔伯姨婆的围责,电影完了,回家还少不了挨顿骂、甚至挨打,劣行众者,往往是电影也看得不安稳。

电影开场,喧闹很快平静下来。与前几日在小区花园人员不停的流动不同,那时,人们看露天电影的投入程度是很高的,不单是家家空房,荧幕正反两面都是观众。而且看电影的过程也可谓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场内随着剧情时而平静、时而哄笑、时而群愤、时而唏嘘。现在想起来,那时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单纯、趋同,因此,电影,倒象是皮影大师,统一调动着大家的情绪和肢体。直止剧情结束,多半人还带着留恋、期待望着荧幕,直至上边出现仿佛有点跳动着的黑白“剧终”二字出现方甘离去。露天电影:难以重现的童年牧歌

这还没算完。那时多会一晚两至三场,两三个连队挨着放映。上个连队里总会有不少年青人,要么骑车、要么步行,追逐着看完各场。虽然当时是个小屁孩儿,但这事我干过几回,最难忘追看《少林寺》。《少林寺》一晚的放映次数,我印象中是最多的,开场比一般电影早得多,在太阳还没有完全下山的傍晚六点就开始了,到我们连队是第三场,应该是十点半左右吧。看着痛快,我硬是闹着我哥哥带着我追多了一场。直至下半夜,看完第二场,回家的路上,我困得不行,由哥哥背着我走了几里地。中途醒来,看着皎洁的月光、满天的繁星,听着田野蛙声、夜虫的此起彼伏,感受着夜晚如水的清凉和哥哥背部的温暖,我再次安然入睡,以至哥哥何时把我放入被窝都浑然不知。这种看电影的趣事儿和兄弟手足的情深,也算是我有较深露天电影情节的缘由。

由于后来我升初中、高中,离家越来越远,加上电视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我看露天电影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直至90年代初入读武汉大学,欣喜地发现,武大也有露天电影院,据准确消息,目前依然存在。而且刚入校时,听高年级的同学介绍,电影一般在周末放映,而且是看电影的人是风雨雪无阻。在武大看露天电影,与儿时有点相似,同学们也是结伴携小板凳而行。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总会有些小贩穿行于观众之间,带着浓重武汉口音的“瓜子、冰袋!瓜子、冰袋!......”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算是武大露天电影一个特色。依我的感觉,90年代初,中国的电影水平处在低谷,虽然看过的电影不算少,记忆深刻的倒不多。有记忆的有两次,一次是看李连杰主演的《狮王争霸》,整人露天广场,人头涌动,开场和散场,出入都极不方便;还有一次是临近毕业,我们一班人喝得醉熏熏的,在影院里大呼小喝,渲泻自己学生时代的终结。武大有一传统,就是对毕业生的出格言行,不以为恶,反倒宽容,我们的那一次捣乱,甚至赢得不少欢呼,让我们越发得意,那时那景,深烙脑海。

前些天在小区看的这一场露天电影,观看的人应该流动很大,直觉判断,甚至一直在看的人该是很少的。于是,在现在,看不到记忆中的那种投入。抬眼望望公园周边,两边高楼林立,万家灯火,不远的公园尽头路上,车水马龙。我暗笑了一下,童年经历那种童谣般、牧歌式露天电影,已经成为传奇,不可重现,难以体验,无法怀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