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痴的生活(给《东方航空杂志》专栏的文章)

(2011-04-21 22:17:21)
标签:

文化

书评

时尚

娱乐

杂谈

博客

                          书痴的生活

                                    /孙孟晋

前些天,跑到上海静安寺附近的季风书店,发现改换门庭了。

我在这方面非常老派,觉得淘书者,才算书痴。网络购书,少了自己摸的那道手续,找来的对象,就像人介绍的。

人的自信,有各种各样的层次。书店里的快速判断,属于书的自信吧,简称书信。每每有同伴会问,你如何评判一部当代小说好呢,回答,翻几翻就知道。后来觉得这招不灵了,不是每一本都是《福楼拜的鹦鹉》。书商大概知道我这等盲目自信者,不在少数,开始疯狂地在书腰或者封底上胡吹。往往在一刹那的犹豫中被他们得逞,拿回来多读几页,便后悔莫及。

三十多年前,大陆一律都是红色的新华书店。文革之后,第一次重出世界文学名著,要通宵排队的。我那时刚读中学,旷了课买《安娜·卡列尼娜》、《高老头》,每人一个品种限购一本,但一家新华书店进的货,不到中午就空了。

买书是一种习惯,刚开始是不读完会紧张的,后来,渐渐地也读不完那么多,就成了收藏。那时,在长乐路上有家旧书店,倒不是想着去淘旧书,而是作为学生,没钱应付源源不断的新书,于是,把看完的书拿去卖了,尽管最好的折扣也就个八折。

这样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平生的书缘里,有一段终生也难忘。那是去英国,住在一位朋友家。他家就在查令十字街上,晚上,我们聊天聊得很晚,白天,是被楼下的交谈声吵醒的。那种感觉尤其新鲜,还猜底下那位外国书痴,会在买哪类书。

当然,她肯定不叫海莲。“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曾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再也不存在了。但那里,有多少朝圣者去过?大家都是为了海莲和弗兰克的动人故事。整整20年,书店主人弗兰克给远在大洋彼岸的书痴海莲寄书,海莲慷慨地回寄各种紧俏物品。

我可以肯定,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的作者一定是海莲和弗兰克的书信集的狂恋者。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这种交流是最高境界的,还会祝愿他们彼此曾经有爱。

海莲得知弗兰克去世的消息,赶来英国,找这家名为“马克斯与科恩”的书店。

查令十字街,至今还有很多书店开着。我在那里淘到了《莫里森传》、《迪伦传》,外加那时酷爱的《拉金诗选》。

海莲有收藏稀世珍本的爱好,她当年只是抱着一试的心情给书店写了一封信,没想到造就了举世无双的书缘。中外古今,关于书籍藏家的故事实在太多。有一个名声很大的藏书家——怀特,在他晚年,捐书给奥斯汀的某座大学,没想到人家还不领情,测试出一部分珍品造假。

    我会淘书淘到老的,书店是我的教堂,我希望,那一股淡淡的油印味道,如教堂钟声般地为我带来老年的宁静,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