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安新电影《制造伍德士托克》并非讲一个音乐节

(2009-12-14 13:40:36)
标签:

制造伍德士托克

李安

娱乐

杂谈

休闲

影评/乐评

文化

李安新电影《制造伍德士托克》并非讲一个音乐节

李安:理出癫狂里的安宁

                     /孙孟晋

如果你掂量出了《制造伍德士托克》里的阴郁,你就不会说那是一部喜剧。即使李安几乎复制了泥泞里的打滚、嬉皮士的如蚁般的倾巢而出、以及大麻体验之后的一段神魂颠倒的西塔琴声,但也不能说这部电影是带着谐谑的朝拜。

李安固然很聪明,聪明到不断地换主题与样式。重复自己,在李氏电影词典里是找不到的。也许,在经历过了《色·戒》那样的原始本能的发作之后,他自己都可戏称《制造伍德士托克》是一出小品。

恰恰相反,《制造伍德士托克》很用力,是一个东方人闯进了西方历史的重大裂痕地带。我相信,李安阅读到了身边太多——当年在伍德士托克音乐节上撒野,日后人模人样地安做中产阶级的中年人。差不多每一个人都用圆滑与偷情调换了做梦和性解放,而社会的硬盘里装着的是一成不变的人际关系。

可以对照《冰风暴》来看,《制造伍德士托克》的历史结点是1969年,而《冰风暴》则是1973年。1997年,李安剥开了一只死亡的果子,十年后,他找寻到了它的源头。这种因果关系的社会大背景,都被李安微缩到某个局部来展开。

所以,在《制造伍德士托克》里,你休想枕着阳光梦呓你的青春期,你也休想对比吉米·亨德里克斯和拉维·香卡,看谁的气场更大。尽管轰鸣的嬉皮士队伍震翻了那个传统保守的小镇,也让一个离不开父母的年轻人有了一次梦幻的成人礼。但是,李安是在音乐节的脊背上寻找整个社会下滑的缘由。

不知道李安是否规定每个群众演员都要看一遍关于音乐节的纪录片,分割画面、赤裸裸的身体充塞的池塘、大麻体验里的幻觉……这些李安都做到了尽可能的逼真。关键问题在于,一如小说原著的名字那样,电影的落点在Taking(制造)上。李安看上去是搭上了40周年纪念日的包厢,但他绝对不想复述一场被后世梦遗者穷尽各种幻想的三日狂欢。制造伍德士托克本身,也是制造传统伦理观的解构。

更透彻的说,这还不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李安把他的永恒主题——家庭,拿到了伍德士托克这样的大背景来观察。他是那样不安,他将阴郁的色彩附于埃里奥特身上,对应于沸腾的灿烂,这种阴郁又像是一个绝妙的角度,引你去看家庭关系的持久和脆弱。

李安的确塑造了一个看起来要让人发笑的守财奴母亲,以及她身上所具有的喜剧因素的夸张动作。还有那群“群魔乱舞”的身体在当今的审美哈哈镜里,也是要变形的。但这些都不是李安的初衷,更何况回到那个上下半身不分的时代,还原任何一段插曲,都会触犯到你严肃的神经。

李安是在黯然的余音里,挖掘了一片文明的墓地。表面上,他没有替换什么。他聪明到将任何一个细节拿出来,都不像是杜撰的。比如汽车里的身体涅槃,衬托着“感恩而死”唱片封套里的那种鲜艳的超度。李安在一个被反复制造,甚至俗不可耐的主题深处,挖到了一具变质的尸体。

这三个人,浮现在伍德士托克之外,随着激流涌动而沉浮。直到埃里奥特问父亲为什么四十年没离开母亲,老父亲迸出了一句李安自己想说的话。

这个儒雅的人,骨子里非常悲哀。他不像很多中国内地导演那样,对着苦难拼命雕刻,直到雕刻成一颗肉瘤。他也不莽撞,在轻声微笑中抚平疾风而过的波动。

《制造伍德士托克》最后的台词是忧患于金钱至上的:“难道我们要去对他们控诉吗?”李安的真正用意在于揭开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轻轻一揭,随风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