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帐若干:
看了D版DVD,张扬导演的《后革命时代》。
片子本身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那些没感觉的字幕。但开头是2002迷笛音乐节的场面,正好是上海三个摇滚乐队去演的那次。居然见到俺在台上为“液氧罐头”和张浅潜摄像的镜头。劳动者真好。
出现的基本上都是2000年左右的乐队,有很多熟悉的脸。专门有一段拍的是已经不存在了的树村。还有一段是麦子做行为艺术,他背个米袋,故意漏米,还漏出镍币,没人拾米,有人拾币,他说粮食在马路上撒在地上,就是垃圾。
再有就是“秋天的虫子”的生活镜头,不清楚这个乐队还在不在。在上海为他们办过演出,大家都喝得乱吐。片子里的“暗夜公爵”、“木推瓜”不在了。
最后见到“舌头”的演出,有吴吞那句大家都听到过的话:“摇滚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
在中国,人们就是喜欢把摇滚乐描述成最最农业时代的状态。
这是一段值得记住的日子。对于很多人。
接着看了另一张DVD,这是被美国大公司拍成电影的《尼尔·扬:金子心》(Neil Young Heart of Gold)。
除了开头一段采访,基本上就是他2005年在纳什维尔的整场演出。不粗糙,录音、录象都很好,西方摇滚在这方面就很体现它的工业化。
温暖得就只是一种人生感悟,他唱的是:“我必须道歉,为那些糟糕的时光。”
他怎么这样胖了,时光太残酷了……
不喜欢羽仁进,他的新浪潮电影市面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初恋,地狱篇》。
还好,最近的DVD里有几部特别想看的,杨索的《三部曲》(只有一部以前出过,也看了——《静默与呼喊》),印度雷伊的《孤独的妻子》,还有捷克维拉席尔的《峰之山谷》,最近出的一批捷克电影并非是他们最出色的,好象是日本人的情色口味。还有,就是和谷克多齐名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一费戴尔的《孩子的面孔》。
程裕苏推荐我看他的《目的地上海》。他说用了左小的歌,其实,那首好象不是左小的。
最近被很推崇的印度人的小说《微物之神》拿了,哈哈。刚开始看,不错。但是中国人写出这样水准的小说,会怎么样呢?
中国的小说是文艺青年说了算的,多写点《某某的某某的海啸》吧,和这个时代的人的苍白,一样没有感觉……写了《殡葬人手记》的书评,写到飘来飘去……
6月22日,Bob Dylan。
6月份,最后的一件事是Bob Dylan。在爱尔兰的小城市——Kilkenny,在火车站边上的Nowlan Park。门票75欧元还承受得起,就是那里住一个晚上要100欧元!
暖场乐队是The Flaming Lips,我情愿看整场Bob Dylan的,我是他的真Fans!
一个人横穿爱尔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