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天 |
难道我们没有生活在此处吗?如果没有生活在此处,那我们生活在哪里?
生活在别处。是的。我们生活在别处。至少我是如此。我相信,也有许多人象我一样,是生活在别处的。
在这里,“此处”与“别处”,不仅是个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时间概念。“此处”,有“这里”的意思,还有“现在”的意思。“别处”则与之相反,有“那里”的意思,还有“那时”的意思。“那里”在哪里?“那时”又是哪时?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尽管大家的“别处”并不相同,但相同的是,许多人确实都生活在别处。
人为什么要生活在别处?对于空间意义的“别处”,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别处”在远方,得之不易,所以格外追求。而“此处”在身边,唾手可得,所以不太珍惜。比如,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却反而很少在北京旅游。唯一的一张在天安门广场的照片还是10岁的时候照的。至今,我还没有在天安门广场看过一次升旗和降旗,也没有登上过天安门城楼。但是,只要休假,我几乎年年都要往京外和国外跑,忙着去度假,慌着去旅游。我想许多人大概都有我这样的体会。
对于时间意义上的“别处”,则与人的生活状态紧密相关。不能不承认,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可以称之为“在路上”。我们既享受不到后工业时代的超然物外的悠闲,又丢失了前工业时代的田园牧歌似的悠闲。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时代的焦灼。工业时代,是典型的以目标为导向而忽略过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已异化成目标的奴隶。人一生下来几乎就要为了目标奔跑。为了目标,人们只顾赶路,却无暇顾及和欣赏路上的美丽风景。跑到了一个目标,又有下一个目标在招手。于是,人们只能气喘吁吁,一路狂奔。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为了学习,放弃了许多观看电影和电视的机会。那时候,我常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今后看电影的时间有的是,可是学习的时间一耽误,就再也回不来了。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伟大得可以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可是后来,上大学,工作,我发现自己曾经以为的“有的是”的时间却从来不曾出现过。因为,永远有新的目标,有“别处”在前面召唤着我。
就这样跑啊跑啊,跑到了现在,一路狂奔,似乎有所收获,却没有一路欢歌。
那么我或者我们还能够生活在此处吗?这是我近来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如果想要生活在此处,那么我们该怎样生活在此处呢?
生活在此处,重要的不是空间的“此处”,而是时间的“此处”,即当下的时间。我们只有时刻生活在当下里,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下,我们才可能生活在此处。至于空间的此处在哪里并不重要。说句玄点儿的话,心在何处,何处便是此处。
把心放在当下,用心去体会过程,尝试着去步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当下的真实的生活,用自己的心去享受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身体所感知到的每一件事情,我想,这样做,一定可以生活在此处。
2007年,我将这样做起。
前一篇:我们有资格“孤独”吗?
后一篇:那一刻,我心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