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着世渊重游台州府城

(2025-05-14 06:21:4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吴世渊出了一本书,《大宋台州城》,腆颜向他要了本。我和他算是认识的吧?但没有见过面,只在他主编的《台州日报.华顶副刊》上偶尔发过几篇小文,因此也聊过几句。

“五.一”劳动节,别人出游,我宅家。既然要来了,就要读一读,就在节假日里读完了《大宋台州城》。

在临海读书5年,中专3年,大专2年,如果加上函授本科,就是5年多了。自以为对临海城是很熟悉的,在读了世渊的书以后,才知只是皮毛。

一个外地人。他是绍兴上虞人,只在台州呆了十多年,并且还不是住在临海,竟然能够如数家珍地写出这么厚的一本关于台州府城的书,没有对台州的热爱,是不可想像的。但是,这是除了热爱还不够的。正如郑嘉励在序中说的“好文章是用心、用时间、用积累打磨出来的。”

看了书之后,知道郑嘉励说到了点子上。显然,写这本书,作者是用了心,花了时间,积累了大量资料的。

在临海5年,3年中专是在城南,一个叫做樟家溪的地方,离城约有七八里路。课余时间,经常沿着小路,穿过橘园,踏上浮桥,从南城门洞进入市区。在纵贯南北的解放路,现在的紫阳街,是“活着的宋代商业街”,和劳动路,现在的府前街上逛来走去,买几本图书,吃几样小吃。当然,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商品这样丰富,而我除了学校发的生活费,也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买东西也是小心翼翼,只记得糖糕很好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快乐。从课堂里走出来,逛街总是我们的快乐,何况是临海这样宋韵味十足的古城古街古巷。

我们最喜欢的还是爬上巾山,在大文峰塔和小文峰塔之间往来。据世渊书里所说,以前有个“华胥子在山里修行,得道升天时,坠下了头巾,‘巾山’因此得名。” 有仙人,肯定有诗,历来吟诵很多。不过,那个时候,我还在为稻粱谋,与诗情画意无涉,体会不到“古诗简洁、深情、巾山静谧、闲适,诗与景互相成就” 的意境。倒是有“我们在巾山行走,是山里的匆匆过客。偶遇美景,是种缘分” 的感觉。

东湖也是经常去的,不过只是在曲栏弯桥中的湖心亭和半勾亭徘徊。园林是美,但在我看来,毕竟小了点。不知道的是,在我眼中小而平淡的东湖,在清末大学者俞樾眼中却是好得不得了。他在《春在堂随笔》中有言:“四山环抱,一水如镜,有堤以分里外湖。外湖之中,有湖心亭,杰阁三层,颇极轩敞。亭后一平桥,曲折以达。于堤桥之半,亦有小亭,署曰‘半句留处’。” 从他的叙述中看出,那时的东湖,已经是我当时的架构了。我还不知道,东湖里有台州最早的官办书院---上蔡书院,距今将近1000年的时间。

读大专的2年,是在大固山上,闲来无事,我经常坐在残破的城墙缺口上俯瞰台州古城。从世渊的书里,我知道当时看到的台州府城,基本上和宋代时大致不差。不过,那时古城墙还没有修缮,断断续续地延绵于府城的北西南三面。而我们当时叫它北固山,一株遭了天谴,只剩半爿,却仍然生机勃勃的古老樟树让我印象深刻。

跟着世渊游台州宋城,读城,读史,读人,让我这个台州人重新了解了台州的前世今生。相信即使没有到过临海的人,在读了《大宋台州城》后,也会对这座宋朝古城有透彻的知会。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毕竟不是吹出来的。

郑嘉励在序中说,“《大宋台州城》展示了具有辨识度的临海历史文化,又为讲好临海故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样本。” 我以为,这个定位是准确的。

世渊的文字我也很是喜欢。他说《嘉定赤城志》的统纂者陈耆卿,其“文笔凝练,语言平实而节制,但又气韵十足。” 在《大宋台州城》的叙述里,我也看到了这样的影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只芥菜麦饼
后一篇:洗牙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