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出国门(2)
(2024-09-22 20:27:16)
标签:
情感文化旅游 |
分类: 散文随笔 |
琅勃拉邦
过国门后,我们一路向南,于老挝时间三点半钟到了琅勃拉邦。地接导游阿志,山东人,从火车站把我们接到住宿的酒店。
休息了一个小时左右,前往城中的一座小山普西山游玩。此山相对高度只有100多米,同我们县城中的山不相上下,基本设施还要差一些,山上多佛像雕塑,大都粗俗难看,粗制滥造。山上的景色乏善可陈,但此山妙在它的山川形势。
普西山虽然不高,也不大,却是琅勃拉邦城独一无二的凸出。可以如此说,要想全方位地领略琅勃拉邦城的整个面貌,那么惟一的选择就是爬上普西山,山顶天然的平台就是俯瞰琅勃拉邦城的天然观景台。
从山顶往四周看,南康河自东向西朝着普西山流来,在山脚下折而向此,与湄公河交汇,湄公河在普西山之西缓缓流淌,古老的琅勃拉邦城在河流的簇拥下,古老和现代的城市建筑,在热带树木的掩映下,生机勃勃。
据说,在普西山看湄公河日落,是世界八大日落之一的美景。可惜,此时太阳离西山顶还有两杆多高,离太阳下山尚有较长的时间,就遗憾地跟着团友下山,留下那些自由行的游客,去等待那壮观的时刻。
好比读一本书,当我站在普西山顶的時候,翻开的是琅勃拉邦城的目录,接下来的日子,是我阅读它的时光。
今天的琅勃拉邦,是老挝的一个省。但它是老挝这个国家惟一的古都,距今已经有1000年以上,琅勃拉邦的历史,几乎就是老挝的历史。虽然自16世纪中叶老挝的首都从琅勃拉邦城迁往万象,但它还是老挝的上寮重镇,也是它的佛教中心。
下山后,旅游车带着我们围着普西山转了一圈。晚饭后,宿川渝大酒店,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中国人开的。
酒店是两层建筑。据说,在老挝,高楼不多。
昨晚睡得早,凌晨两点半钟醒来,干脆起来,去酒店的周围转转。在一个农贸市场,摊贩们已经在准备白天卖的农产品了。语言不通,所有的问询,回复的只有“不懂”两个汉字,或者摇摇手,表示听不懂。只在一个卖猪肉的摊上,有一个小伙子粗通中文,他告诉我,猪肉8万老币一斤。我换算了一下,相当于12元人民币一市斤,比我们中国便宜。
在酒店对面的暗黑廊檐下,一群青年男女在黑灯瞎火地吃喝。而简陋的乡村公路上,不时地有摩托车驰过。在老挝,多的是摩托车,两轮电瓶车不多,电动汽车更是几乎没有看到。
远远近近,不时地有虫鸣犬吠,把这异国他乡的凌晨衬托得更加地宁静。
重新睡去,醒来发现雷雨如注。按照我们家乡的农谚说:“雨打早饭头,晒死黄牯牛。”这雨是下不长久的。可这里是老挝,又正逢雨季,不知是否适用?
王宫博物馆在普西山腳下,湄公河岸边,1904年由西萨旺冯国王建造,兼具老挝和法国的特色。之后一直是历代国王的寝宫。1975年,老挝废除了君主制,王宫也因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改成了博物馆,供人们凭吊和参观。
游览时,除身上衣裤外,不能带东西入内,也不允许穿着露膝的短裤和背心。不过,规定是规定,监管并不严格。
宫里有一尊金佛像,高83厘米,重达54公斤,是1356年高棉王国送给谰沧国开国君王法昂的礼物,叫做“勃拉邦”,省名和市名也因此而来,并且延用至今。这尊金佛像,已经是老挝独一无二的国宝。不过,我门游览时,藏有金佛像的地方没有开放,因此,无缘瞻仰。不知道是都不开放,还是临时关闭,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游览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澜沧王国时的遗迹,这些东西都是老挝国家级的文物。这里也是老挝最后国王西萨旺凡纳达的行宫,可见昔日的大殿、议亊厅、书房、收藏室、起居室等。
从王宫里出来,我又在大院里走了一圈,感受古老的氛围,踩踏王公大臣们曾经走过的脚印,发一发思古的幽情。
距离王宫没有几歩,就到了王家寺院香通寺。该寺不大,没有国內动辄的阔大,但是,它却是琅勃拉邦最宏伟的寺庙,建于1560年。在老挝,地位非凡。
在光西瀑布,我们看到了围栏里的几只黑熊,在那里悠游自在。它们当然有这个资本,人类供养着,吃住不愁,毎天的任务就是对游客迎来送往。
看了黑熊,一团友就想起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话。经与导游联系购买熊掌。在老挝,黑熊也是保护动物,但由于落后,监管不是很严厉,私下交易到处存在。在一个饭店,该团友以一公斤1500元的价格买来熊掌,委托加工。我不敢吃,后来,在他的盛情相邀下,尝了一块,感觉不过如此,同吃猪脚差不多。
琅勃拉邦是老挝的佛都。寺庙、佛塔林立,仅市区内2万多的人口中,就有30多座寺庙,可见佛教的兴盛。到了琅勃拉邦,除了参观寺庙,实地感受布施,也是亲身参与当地佛教活动的一项意义非凡的体验。
清晨五点半,我们在琅勃拉邦城区最繁华的街道,等待着这一庄严的时刻。此时,街道左边的人行道上坐满了等待前来化缘和尚的人,这些人中有当地人,也有游客,长长的一排,穿着各异,红男绿女,面前放着糯米饭和各色糕点。对面的右边则是当地人摆放的摊子,出卖各类供布施用的食品。有需求,就有供给,天底下都一样。
过了一会儿,穿着绛红色僧衣的和尚排着长队,赤着双脚,前来领取布施。这些和尚来自当地的各个寺庙。化缘来的食物,和尚们留足自己的早饭和中饭外,多出来的会放在寺庙门口,或者十字路口,供吃不上饭的穷人自由取食。这里的和尚不吃晚饭,叫做“过午不食”。在老挝,据说,这一化缘习惯已经持续了600多年。一年到头,居民们都会在每天早晨把食品放在门口,供附近寺庙里的和尚来取食。
这样的化缘和布施,距离佛教的原教旨应该不远。
前一篇:三只白蟹
后一篇:第一次走出国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