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
(2023-11-08 20:07:04)
标签:
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退休了,有了大把的时间,又有不菲的退休工资,就不能老是呆在家里。
有时间,又有多余的闲钱,那么,乘现在腿脚还骚健,走得动,就应该出去走几步,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领略家乡以外的多姿风景。
今年,我去了湖北恩施、甘南川北、东北内蒙古、贵州省,累加起来,在外大概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旅行,无非是跟团游,和自由行两种。自由行,行程自己把握,时间自己把握,自由是肯定的,但一切亲力亲为,也劳神劳力;跟团游,自己无法把握行程,把握时间,一切都由旅行社和导游设定,虽然不自由,但不用自己操劳,就省心省力,只管专心看风景就行。
跟团游,也有两种,一是当地组团,去的都是本地的人,二是散客团,游客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这时就有趣了,在浏览了风景的同时,也洞察了形形色色的众生相。
由于散客团是联合国部队,杂凑在一起,大家的个性不大在意,再加上同吃同行同看风景,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差别。
我们这次的贵州行,共30人,最大的75岁,最小的52岁,来自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等省市。
按照导游的说法,旅游车上的座位是按年龄排序的,越老越前面,越年轻越往后。这当然也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安排。但是,上车后我发现一个北京的年轻妇女坐在了第一排,后来知道她才52岁,是全团最年轻的。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坐上这个位置的?说是身体不好吧,在游览过程中,她爬上走下,行动敏捷,只稍为比兔子差一些些;说是晕车吧,她坐在景区的观光车后面,也没见她晕乎乎地要吐。那么,导游为什么就把她安排在了第一排?是她说了谎,还是导游得了她的好处?不得而知。
对于座位,我并不计较,坐哪里不是坐?当然,对于身体不好的,或是晕车的人,那是得真心要照顾的。
不过,如果我是导游,我会采用自由竞争的方式来确定座位,谁到的早谁就坐在前边。这样,可以治疗拖拉迟到的毛病。
有一个北京的大娘,以其来自帝都的优越感,俯视外省人,说是南边来的人普遍素质不好。我不同意她的观点,但也懒得和她争论。我认为,人的素质好坏,同地域无关,同民族无关,同文化无关,而是同人性有关。一个绝对自私自利的人,怎么说,他(她) 的素质都好不到哪里去。就是这个北京大娘,有一次把我面前的碗拿去,我说这是我的碗,她很不高兴地还给了我。以后我看着我面前多了一双筷子,就拿去给她,她一把摔回来,说是不要。看来,帝都来的人也不一定都大气。待人客气,彬彬有礼,也是一个人素质的某个方面的体现吧。看来,自以为有素质的人也不一定有多少素质啊!
也是一个北京人,是一个教英语的老太婆,走过三四十个国家,表面上素质满满,还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去审视别人。在一个风景点,她指责别人站在景区的摆设道具上拍照,说是不听劝的话她就报警。原本以为这样一个拿手电筒照人的老太婆,去过三四十个国家,见过大世面,在素质上应该过得去的。然而,我太自以为是了。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婆,每天早晨,都带着一个塑料袋,装很多自助早餐上的水果回去。在我看来,这是无异于偷窃的,比起那些站在景区摆设道具上拍照的人的性质还要恶劣。
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说的就是这类人吧?
我深刻地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的有素质,因此,在大多数的时候不去教导别人怎么做人,只努力的改善自己,尽量地让自己变得有素质一点。
世界大了,形形色色,什么人儿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