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虎纪事
老虎纪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38
  • 关注人气:1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南川北行(3)

(2023-08-31 10:11:39)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也走了一段红军长征路

 

从天水市坐了五个多小时的车,路过了宕昌县的哈达铺,在这里参观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这是我实地接触红军长征足迹的第一次,对于我个人,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红军走上长征的路,从主观上来说,是件无奈的事,说是逃跑也符合事实,是 “左倾”和 “右倾”路线错误引领的结果,长征的路上,国民党围追堵截,使得红军损失巨大,牺牲了10万多的红军将士。

哈达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是红军长征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从哈达铺经过。红军在这里得到了休整补充,因此,被誉为了长征的“加油站”。

在这里,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共领导人从国民党的报纸上,获得了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战略决策。

其实,在哈达铺会议之前,红军在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陕甘,开过了两河口、沙窝、毛尔盖、巴西、俄界等多次会议,北上的方向很明确,只是还没有最终定下来。

历史,有时候往往是由偶然写就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节,偶然就决定了必然。由于这个历史性的战略决策,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直到建立了新中国。

在纪念馆里,馆方安排的讲解员,年轻美丽,在每一幅文字和图片前,她娓娓道来,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她美妙而又细致的讲解后,过去书本上读的长征故事,在我面前直立起来了。

听完讲解后,她领着我们到关帝庙前的院子里,亲眼观看了毛泽东向红军团级以上的干部演讲视频,在这次演讲中,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宣布了中共领导 “到陕北去”的决定。

临离开哈达铺的时候,很多人在纪念馆门口买了当地的名小吃 “锅盔”,金黄酥脆,形状像一口穹锅,因此,又叫 “穹锅”。 据说,当年,红军知道在陕北有红军的根据地,还是聂荣臻从包锅盔的报纸上发现的。

看来,哈达铺的锅盔不仅填饱了红军战士的肚子,还为长征红军指明了前进方向。功不可没。因此,现在人们又把哈达铺锅盔称作 红军锅盔

翻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历经了生死,现在又明确了长征的最后落脚点,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伟大的七言律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历尽艰难困苦后的浪漫主义豪情跃然纸上。

从哈达铺开始,我们开始了一段踏着红军长征足迹的路程。不过,我们是逆着坐车走的,而红军指战员则是扛着缁重步行,或者骑马走的。

我们是在转天上午八点半到的腊子口战役纪念地的。

沿着省道209公路行驶了70多公里,远远地就看到高高矗立在谷口的纪念碑。碑前下车,注目仰望,上有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红色大字,杨成武将军的手迹。因为通了公路,对地形地貌有了改动,现在看来,已经想象不出它的险峻了。

在当年,腊子口东西有高达100 多米的陡峭石崖对峙,峡口长约30多米、宽仅8 米,崖壁下是水流湍急的腊子河,河上架着一座小木桥,与东侧崖壁下的小路相通,抬头只见青天一线,地形十分险峻。国民党军队又在桥头和两侧山腰均修筑了碉堡,人防工加上天险,真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对于刚刚翻过雪山走过草地,缺吃少穿的疲惫之师红军来说,想通过腊子口,确乎是难于上青天了。但是,红军将士硬是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采取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全面攻克天险腊子口,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

天险腊子口,从此天下闻名。

傍晚快八点的时候,我们穿过了日尔郎隧道,眼前一亮,满眼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导游告诉我们,已离开甘肃来到了四川,正式踏上了全国的第二大草原-----若尔盖大草原,红军当年走过的草地也在这草原里,我们又会时不时地踩着当年红军的脚印。

之后的一整天,我们都在若尔盖草原上行走,也不知踩到了多少红军的足迹。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都走过若尔盖草从四川进入甘肃,开国十大元帅中的九大元帅也从这里走过。

我在 “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原纪念碑” 前打了个卡,拍了张照片,基本上也就结束了这几天的红军长征路的行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甘南川北行(2)
后一篇:甘南川北行(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